正月里,福州人還有一個專屬節日——拗九節。
基于拗九節的精神內涵,2020年11月,福州拗九節習俗被列入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1月又進一步成功上榜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021年3月9日,福州市閩都鄉學講習中心主任、閩都文化志愿者方向紅從時任***福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張學勇手中接過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牌匾。
拗九節的由來
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傳統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福州民間稱正月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廿九為“后九”,故此節又稱“后九節”。
關于拗九節的由來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源自“目連救母”的故事,二是“送窮”的民間說法。
“目連救母”
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親死后被關在陰間牢房里,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小鬼給吃掉了。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么?",目連隨口答道∶“這是黝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
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后九”,所以這粥便叫“后九粥”。后來,以粥的顏色黝黑,叫“拗九粥”,又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鄉人贊嘆目連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煮“拗九粥”孝敬雙親及鄰里長輩,并相沿成俗,演繹出“拗九節”這個民俗,流傳至今。
“送窮”
傳說,上古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終日衣不蔽體,宮中叫他“窮子”,他在后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宮里把他埋葬后定下一天“送窮日”。
明代學者謝肇制曾說:“高陽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棄破及街巷口,除貧鬼。”清代林祖燾對此也表示認同,曾作《閩中歲時雜詠》寫道:“相傳拗九屆芳辰,各煮飴糜雜棗榛。掃盡塵封投盡穢,送他窮鬼迓錢神。”
舊時以陰歷正月晦日為送窮日,至明、清改為正月廿九。早年,在拗九節這一天,民間有除晦送窮的習俗。每逢這天,福州人家家戶戶都會大掃除,清掃家里的破爛臟穢,并將之作為垃圾倒掉。
拗九節的習俗
福州方言中“后”與“拗”諧音,舊時福州人認為,逢“九”不順利,因此每年這天,歲數逢九或九的倍數的人都要“過九”。
這里說的“九”分為“明九”與“暗九”,即:凡年歲數中帶有“九”的,如9、19、29等,稱為“明九”,凡歲數是“九”的倍數,如18、27、36等,稱為“暗九”,家里要為其煮拗九粥、太平面(即線面、鴨蛋),以祈其逢兇化吉,除去晦氣,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
福州還有個“摜九”送拗九粥的習俗。凡已嫁的女子,在拗九節這天,必提拗九粥回家探望父母與尊長者。
以前盛拗九粥的容器,是一只大海碗或小缽,粥面上用花生或紅棗等排成“福”字或“壽”字圖案,根據具體情況(如父母長輩歲數逢九、倍九)再放上豬腳、鴨蛋、豬腳、線面等美食,湊成一碗美好寓意送其父母、親戚及家人,這樣的粥叫“孝順粥”“孝子粥”;已分家另過的兒子也應“摜九”,回家看望父母。看望結束時,父母會煮好拗九粥給子女捎帶回去,將美好的寓意回饋給兒女。
據福州民俗專家方向紅介紹,這是其父方炳桂在世時收藏的一張珍貴圖片,上面有一名女子提著一個精美的禮盒(也叫摜盒或摜籃,是早年女子‘摜’粥回娘家常用的物品)。舊時福州已出嫁的女子,在拗九節這天一定要“摜”拗九粥回家探望,以示其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及對父母的孝敬之情。
每年的拗九節,福州滿城飄散著香甜的味道。一碗剛出鍋的“拗九粥”,熱氣騰騰,糯米的清香緩緩飄散在空氣里,紅糖染成一碗淺琥珀色,入口是各種食材糅合的香甜,紅棗與桂圓的酣甜、荸薺清脆,蓮子帶粉的口感略為綿潤,白果更軟糯一些,甜滋滋的,仿佛人們呼吸里都有溫暖的紅糖味。
摜拗九粥。陳梅英攝
煮“拗九粥”有講究
要經過四道工序,需要備齊糯米、紅棗、葡萄干、桂圓干、蓮子、花生、荸薺、紅糖板等8種材料,這樣煮的粥,色、香、營養一應俱全。
第一道工序:浸泡。將糯米浸泡30分鐘,蓮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時。浸泡過的糯米不僅煮得透也香;而蓮子、花生由于比較硬,必須浸泡1小時后,煮起來才容易爛。蓮子中間要沒“心”,煮的粥才不會有苦味;花生浸泡后應把上層皮脫去,粥吃起來口感才不會澀。
第二道工序:蒸煮。將浸泡過的糯米用手撈起,重新淘洗后放置小蒸籠里,用旺火蒸10分鐘后(如果用高壓鍋也可,高壓時間一樣)起鍋,加上適量的水,并將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葡萄干、桂圓干、蓮子、花生、荸薺一同放入,用飯勺均勻攪拌,再用旺火煮五分鐘。
第三道工序:加糖。待糯米開始呈現出黏性時,放入一定數量的紅糖(紅糖放多少因人而異),此時應使用慢火煮3分鐘(如果火太旺,糯米因黏性大容易燒焦)。
第四道工序:攪拌。紅糖在糯米飯中全部溶解后,用飯勺輕輕攪拌,糯米飯顏色變紅,即可關火。這過程只需再用1分鐘時間。這樣,一碗濃情孝順粥就煮成了。
拗九節的歌
拗九節擁有自己的歌,福州本土知名音樂人賴董芳創作了福州語歌曲《摜粥摜到厝門口》。
拗九,拗九,摜粥摜到旗汛口,想起我家打風掉雨送我去學校;
拗九,拗九,摜粥摜到南門兜,想起我妮在我做媳婦那一天淚汁流;
拗九,拗九,摜粥摜到大橋頭,想起我夢中都是我的二個老;
拗九,拗九,摜粥摜到娘家厝門口,告一聲依家依妮,囝呢平時間做不夠;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瓢羹都是孝。
這首歌描繪了一個出嫁的女兒“摜九”的心理過程,當她提著拗九粥準備回倉山娘家,經過旗汛口時,想起以前父親冒著風雨送她上學的場景;經過南門兜時,想起在自己出嫁那天,母親淚流滿面;經過解放大橋時,想起一直以來自己的夢中總是出現雙親;到了自家門口,喊一聲爹娘時,愧疚自己平時做得不夠,只有在今天送上一碗粥,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
拗九節的活動
2005年正月,在不少市民的倡議下,福州市委文明辦等部門正式發文舉辦首屆“拗九孝敬節”,這是福州打造“我們的節日”系列民間節慶文化品牌的開端。
2021年3月11日,福州市“我們的節日拗九節”臺江區專場在寧化街道福瑞社區舉行。葉誠攝
十幾年來,福州拗九節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孝老愛親”主題活動,表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崇和認同,逐漸發展成為福州的節慶文化品牌。
志愿者為社區老人煮拗九粥。葉誠攝
如今,福州拗九節散發其獨有的傳統文化魅力,已融入時代精神。這碗粥將更有溫度,更能滋養文明。
來源:臺江史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