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冠七十二,分匯大明湖,兒曲繞瓊房,一泓映綺疏。
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瓊瑤阿姨想必對大明湖有一種特殊的情愫,《還珠格格》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一時間讓濟南這座泉水湖紅遍了大江南北。
劇中的夏雨荷總出現在煙雨蒙蒙的雨季,撐一把紙傘,沿著湖畔的曲欄款款走來,或者正是因為這樣溫柔繾綣的模樣,一時間迷倒了乾隆小哥。
之后的劇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當時電視臺一連把《還珠格格》重播了十幾遍,自此,活潑可愛的小燕子、溫柔賢淑的夏紫薇、五阿哥永琪還有大鼻孔的爾康,都成了一代人的暑期回憶。
每到重播,總能見到中那一張張一如當年的面孔,可大明湖的美景卻一直在悠悠的歲月流逝里日新月異。
說起大明湖的成名,其實要比《還珠》系列早很多,其見諸文字至今己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早在《水經注》中就將其記錄為“歷水陂”,之后幾經更名,隋稱“蓮子湖”,宋稱“西湖”,到了金代,詩人元好問才在其《濟南行記》中,首先將這片水域稱為“大明湖”。
而大明湖在叫“大明湖”之前,美景早已經聞名四海。
杜甫陪著李白來此泛舟之后難舍美景,又約了李邕到歷下亭喝酒,留下“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名句;曾鞏對大明湖的清涼情有獨鐘,寫詩稱贊:“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明。”元好問更喜歡大明湖的荷葉荷花,在詞中寫道:“紅妝翠蓋木蘭舟。江山如畫里,人物更風流。”
至于乾隆皇帝,雖然夏雨荷是虛構的,他對大明湖的喜愛確是真真實實的,有詩為證:“卓冠七十二,分匯大明湖,幾曲繞瓊房,一泓映綺疏。”相較于其繪制的《多祿圖》,這篇詩作確實可見他對大明湖景色的喜愛之情。
大明湖的景色之美,已不止“四面荷花三面柳”可以形容。春日堤岸泛青,兩岸垂柳染綠,暖風常常熏得游人含醉;夏日葉浪滾滾,荷花爭妍斗艷,暑灼之際明湖一片綠意盎然;秋日林木泛黃,湖光藍天相映,高貴的白鷺時時飛來駐足;冬日銀裝素裏,萬籟俱寂,素白天地也有畫舫悠悠。
還有歷下亭紅柱青瓦,匯波樓氣勢恢宏,小滄浪曲廊雕榭,遐園古樸典雅,岸上一步一風景,湖內一寸一風光。
而如今的“明湖秀”,將“湖文化”與“泉文化”相結合,燈影幢幢間噴泉奔涌,聲色律動中韻味猶存,又秀出了大明湖的另一種美。
一千四百歲的明湖就這樣邁著悠悠的步子從歷史中走來,帶著歲月蒼蒼的靜謐,也帶著與日爭輝的活力,千年千貌,一歲一美。
你還記得大明湖的夏雨荷嗎?
或許你不會,但它會記得。
畢竟在這座湖面前,人才是過客。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叁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