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古稱圻水、蘄水)縣有個古老的地方劇種叫“哦火腔”,現在基本失傳。“哦火腔”來自浠水人的“打哦火”。自古,浠水人在生產勞動中為了鼓勁打氣,突破了無法表現這種高亢情緒的平直的浠水方言語調,于是將脖子伸長,聲帶縮緊,用假聲突然吼出一串頓挫的長音,這就是“打哦火”。哦火調就是打哦火聲調的延伸,哦火調加進敘事元素后,漸漸演化成“合歌舞演故事”的“哦火腔”。浠水哦火腔向來是只有鑼鼓伴奏,演員有男無女,比較原生態,后來加進器樂伴奏和女演員后就發展成了東路子花鼓戲。
《湖北戲曲概覽》中寫道:
“東路花鼓戲形成于浠水、羅田、英山、麻城等地,后復流傳至黃岡、紅安、黃石、大治、鄂城等地。浠水始終稱哦呵腔…哦火腔在省內向西流傳又演變出一些劇種。大鄂西北的鄖陽一帶化成八岔,并遠播陜西商洛地區;在襄陽一帶化成桃腔,太平天國失敗后,隨應山、隨州等地移民傳到皖南,當地稱之為淘腔”。
浠水哦火腔傳到外地區被稱為“蘄水腔”,因為浠水縣原來叫蘄水縣。
沔陽花鼓戲(又名荊州花鼓戲)主腔之一“蘄水腔”,它的源頭就是浠水哦火腔。哦火腔怎樣影響到了沔陽呢?常言道:“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
江漢平原常年鬧水災,當地藝人隨著逃荒人流來到鄂東北,將《喻老四》、《菜刀記》等戲,從蘄水一帶連戲帶腔學了回去。帶回去的“蘄水腔”與浠水哦火腔的區別主要是它用沔陽方言而不是用浠水話演唱罷了。荊州花鼓戲至今還沿用“蘄水腔”名。
其實,受到浠水哦火腔影響的遠遠不止以上所說的幾個地區。我省著名戲曲音樂理論家劉正維教授認為:
“打鑼腔腔系流向鄂、豫南、皖中南、湖南東半部、江西北半部、浙西與閩西北八省。中心則在鄂東北。……打鑼腔系分五條主要支系:羅羅腔支系與蘄水腔支系,流行最廣,影響最深,它們構成打鑼腔腔系的主干。”
哦火腔為什么能流傳這么廣呢。大致上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哦火腔行腔中的十度大跳,真聲突變假聲的演唱特色再加上一唱眾和的幫腔,這是其它所有地方劇種所不能同時具備的獨特之處。由于它高亢激越,表現力強的特點往往能補充其它地方劇種聲腔的不足,所以極易被外地劇種所借用。二是鄂東文人歷來喜歡根據本地發生的奇聞逸事編成戲文演出,如《楊二女起解》、《趕會》、《蔡鳴鳳辭店》等,外地人來學這些戲的同時將唱腔也一并學走,拿回去與本地的方言語音結合后化成本劇種的腔體。這種情況在戲曲音樂流變過程中被稱為“錯用鄉語”和“移步不換形”。“哦火腔”的起源至少是宋代晚期。宋代詩人蘇東坡的《筆記志林》就載有:
“吾來黃州,聞黃人二三月,皆群居謳歌,其詞故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呂。但婉囀其聲,往返高下,如雞鳴爾”
唱“哦火調”時的形象和聲音特點近似公雞伸長脖子打鳴。
“哦火腔”隨著清代后期花部的興起而興盛起來,這種興盛的勢頭一直保持到五十年代,解放前后,活躍在浠水城鄉的哦火腔戲班有數十余個,代表性的演員有劉花亭、龍家一、李保清等。時人贊譽他們有三句話“看了劉花亭,回去摸不到門。看了龍家一,回去摸不到壁;看了李保青,回去點不到燈”可見哦火腔在當時的民眾心目中是何等的魅力。
【相關】荊州花鼓戲【圻水】腔
圻水,是沔陽花鼓戲忠抒情、敘事并重,而以敘事為主要功能的一種唱腔,其板式豐富且善于變化,能容納大段唱詞。如《訪友》、《勸姑》一段均為七十余句。
特別是《白扇記》一劇,道白極少,全劇六百余句唱詞,均用圻水腔演唱。花鼓戲藝人中有男怕《訪友》、女怕《醉酒》(花魁醉酒)的說法,說明這些劇目內容既復雜多變,又唱詞繁多,整個劇情都是唱來鋪敘開發的。由于圻水唱腔親切、流暢,助人勸說時如話家常,敘述悲痛往事如泣如訴,憂思寂寞時凄涼婉轉,義憤爭辯時又慷慨激昂。所以,用圻水腔來表現復雜的戲劇情節,刻劃不同人物形象,有它獨到的長處。
圻水的抒情特色,多由“起板”和“慢板”體現,它也能抒發多種感情,往往在慢板后面就緊接著大段的敘事。這種抒情性的慢板與敘事性的正板、快板相連接,有起伏,有對比,極符合廣大群眾的欣賞趣味和審美習慣。
敗韻是圻水腔的一種變體唱法,情緒壓抑感傷,多敘述不幸往事和異地相思感情,其調式、音階均與圻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