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一切。
世界就像一面鏡子,你怎么對它,它就怎么待你。
單憑一己之力,誰都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改變自己。
因此,愚者拼命改變世界,智者努力改變自己。
要懂得,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高度。
02
做事的態度,決定了是否成功。
卡耐基在《人際交往心理學》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馬歇爾是紐約一家銀行的合伙人,妻子默琳是“藝術拍賣品”雜志的主編。
他們的家庭非常幸福,擁有一個很漂亮的公寓和一棟別墅,孩子在私立學校讀書,成績很好。
為了賺更多的錢,馬歇爾開始投資創業。可是,他對投資一點興趣都沒有,折騰了很多次,變成了負債累累的人。
為了還債,他賣掉了別墅,心情很沮喪。
默琳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雖然沒有別墅,但他們還有公寓,一家人還可以在一起。
馬歇爾回到了自己的本行,工作迅速有了起色。同時,他意識到——積極的態度很重要。
積極去做一件事,一開始就成功了一半,再苦再累,也不會有糟糕的情緒,而是調整心態,繼續努力。
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
只要是你喜歡的事情,你一定能夠堅持下去,并且能夠在這個行業里深耕,成為頂尖人物。
03
對人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人脈。
農村有句罵人的話:“狗眼看人低。”
你小看了別人,那么你并不能因此變得高貴,而是因此得罪了別人。
誰都喜歡看到一張笑臉,而不是一張苦臉。
古時候,有一群弟子去朝圣,老禪師拿出一個苦瓜,說,隨身帶著苦瓜,每到一條圣河,就把它放進去,浸泡一下。并且,把它放在圣桌上,供奉起來,誠心朝拜。
弟子們照辦。
回來的時候,老禪師安排廚師,把苦瓜炒熟,讓大家嘗一嘗味道。
弟子們說,還是好苦。
老禪師接著說,為什么苦瓜泡了圣水,被供奉在殿堂里,還沒有變甜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
本質上是苦的東西,是不會變甜的。想要變甜,就得把自己變成“甜瓜”。
想要改變人際關系,你不能指望別人,不能依靠圈子,只能靠自己。你對所有人都微笑,不一定所有人都對你笑,但是對你笑的人不少。
當你把全天下的人,都當成家人的時候,你走到任何地方,都像在家里一樣,處處都有人對你好。
即便是小人,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你找到他的閃光點,就能善待他了,也能用陽光去感染他。興許,能結伴同行。
04
對家的態度,決定了是否幸福。
奧巴馬在競選總統的時候,抽出時間,買了一束白玫瑰,乘專機來到妻子身邊,兩人一起慶祝結婚16周年紀念日。
有一次,奧巴馬的妻子去買花。花店老板羨慕地說:“你真幸運,嫁給了一位總統。”
她回答:“我嫁給你,你也是總統。”
一個幸福的家庭里,家人都是自信的,都會灼灼放光。
幸福不是等對方賞賜什么,而是自己主動去做什么。
如果你積極面對家庭的困難,回家的時候,給家人擁抱,出門的時候,主動報平安,時刻保持微笑,那么家庭一定會很和諧。
你不必把幸福寄托在別人身上,只能自己去主宰。
05
對命的態度,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古人云:“命里一尺,難求一丈。”
有人把這句話,當成了至理名言,時刻牢記在心。當困難來了,就退一步,認為這是不可戰勝的,不如放棄;當愛情弄丟了,就死心了,認為自己這輩子注定要單身。
其實,古人是告訴你,要看清命運,然后順勢而為。對于現有的結果,要坦然接受,不能弄丟積極的態度。
在一個成熟的人身上,我們會發現“謙卑、低調”的態度,他始終在蓄力。在未來的某一天,一躍而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你要是認命了,你的態度就變得消極了,命運就會欺負你。你堅持走下去,哪怕速度很慢,也會超越別人。
06
結束語。
自我知覺理論指出,當問一個人關于某事物的態度時,個體首先回憶他們與這種事物有關的行為,然后根據過去的行為推斷出對該事物的態度。
只有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坦率面對一切,才能活出自我。
社會很復雜,每個人都會被別人的言行影響,如果不能保持本性,就會迷失。
人之初,性本善。
剛開始,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都是天真可愛的。這是做人的積極態度。當我們長大以后,煩惱接踵而至,抱怨、指責、爭吵、憤怒......接踵而至,我們的態度越來越糟糕。
莎士比亞說過:“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讓冷酷的命運竊喜;命運既然來***我們,就應該用處之泰然的態度予以報復。”
當我們感覺很糟糕的時候,就回頭看看來時的路,放松心情,想一想未來會怎樣,學會自我激勵,對任何事情和人,都做出積極的反應。
對于當前的結局,不要抱怨,也不要沾沾自喜,而是用最好的態度去接受,不做毫無意義的掙扎。
人這一生,注定是起起伏伏的,低谷時蓄力,山腰時攀登,頂峰時看風景,各有態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