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的培育種植及撫育管理關鍵技術
八月桂包含金桂與銀桂2種,適宜在柳州地區這種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進行種植。八月桂適宜生長的溫度通常在15~28℃,對于光照的要求較高,一天至少需要6~8h的光照時間。八月桂作為常綠闊葉喬木,四季均保持長青狀態。八月桂的分支點較低,在幼苗時期經過合理密植和修剪,能夠培育成具有較高觀賞性的植株。此外,八月桂還有較強吸滯粉塵的能力,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1?八月桂的培育種植
1.1?播種繁殖
八月桂的繁殖方式主要包含了播種、扦插和嫁接等。其中,使用播種繁育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桂花幼苗。桂花種子的成熟期通常在5月左右,采集種子后可以在2個時間段中進行播種。1)選擇在收獲后直接播種,這樣能夠省略貯藏種子的過程,但在冬季對幼苗的撫育管理較為困難,幼苗在受凍后無法保證較高的存活率。2)將種子埋入細砂中,等到來年春天再進行種植。播種時通常使用寬幅條播,行距為21~25cm,幅寬為10~12cm,每667m2播種量為20kg,桂花幼苗數量能夠達到2.5萬株左右。在播種之前應當將八月桂種臍朝向一致,覆上一層2cm左右厚度的細砂土,并在細砂土上覆蓋一層薄稻草,用水淋濕土壤,避免出現水分快速蒸發的情況。一旦發現種子萌芽,便及時掀開稻草放置于田間,這樣既能保證田間土壤濕潤,又能夠有效避免雜草叢生。
柳州市苗圃林場于2007年開始將采伐基地改造為苗圃,用于培育八月桂綠化苗木,苗圃面積達到13.3hm2。第1年種植出八月桂小苗72000株(為三年生苗木,高度達到60~120cm,地徑0.5~1.0cm)。在2011年后,逐年間苗出售,到2019年,苗圃存苗量已經達到7000株,并已形成大苗,植株高度平均在8m,地徑為17cm。
目前柳州市苗圃林場設置小苗區面積可達2hm2,其中有0.53hm2用來專項繁殖八月桂小苗,均采用播種繁殖方式。在保證本場用苗之外,剩余小苗均已提供給市場。
1.2?移植時間及苗木選擇
使用播種、扦插、嫁接等方式所培育出來的八月桂小苗即使經過了一年的生長,其抗旱、抗寒以及抗貧瘠土壤的能力還是較差,并不適合立即用作綠化苗,所以應當先移植于苗圃內進行2~5年的培植,當植株的生長能力和抗逆性較強后再進行移栽。通常情況下,八月桂的移植時間選擇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針對柳州市的氣候環境,選擇在春季移植最佳。
在選擇移植的植株時應當選擇樹勢長勢良好、枝條健壯、無病蟲害侵擾且未抽新梢的八月桂苗最佳。此外,在移植前未使用過肥料和植物激素等促進植株生長的幼苗不宜進行移植。
1.3?整地
八月桂移植時應當選擇光照充足、土層深厚且富含有機質的區域作為培植圃地。應當根據移栽的植株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整地方式。但不論選擇什么方式都應當先進行全墾并放置好基肥(農家肥2~3kg、磷肥0.5kg),施肥后將基肥與表面土壤混合均勻后再填入定植穴中,能夠幫助植株更好地吸收養分。
若是植株高度在1m以下,可以選擇整畦定植的方式,畦的范圍在20.0m×(0.9~1.2)m為佳,行距控制在20~40cm,株距則控制在10~30cm。若是植株高度在1m以上,可以選擇挖坎種植,坎的大小則根據植株的大小來定,通常情況下植株種植行距在2.0m×1.5m,同時注意要挖好排灌溝
。
2011年,柳州市開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八月桂等特色花木基地項目。項目實施地址位于柳州市苗圃林場楊柳分場,其中八月桂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6.7hm2,種植株行距2.0m×1.5m,共種植八月桂90000株,第2年成活率達到95%以上,長勢良好,2015年年底該項目通過相關部門驗收。
1.4?移栽
八月桂的起苗時間在陰天或晴天的晨間和傍晚,起苗時間最好控制在2d以內,并在起苗前3~5d灌水1次。通常在每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進行移植,若是夏季雨水充足,也可以進行移植。在起苗時應當注意盡量避免傷害植株根系。如果需要長途運輸植株或是在晴天起苗運輸需要用黃泥漿裹住植株根部,并用稻草或薄膜包裹起來。地徑在2cm以上的植株需要帶土球,土球的大小為地徑的5~10倍,若是地徑小于2cm,則可以起裸根苗,但留根長度不得少于15cm。
移植之前需要將植株進行修剪,移植過程中應當在坎內放少量松土,將植株立在坎中央,扶直植株后進行回土,在靠近土面時需要將四周土壤均勻壓實,并澆透定根水。之后要做好遮陰工作,并給植株葉片噴水,增加林間濕度,保證葉片不枯萎。
若是選擇在秋季進行移植,需要在春季萌芽后對植株進行追肥,肥料選擇腐熟的有機肥以及少量氮肥。
2?八月桂的撫育管理
2.1?水肥管理
八月桂移植后,如果遇上大雨天氣讓圃地表面出現水洼,應當及時挖溝排水,避免因為水量過大導致植株澇死。若是遇上高溫、干旱天氣則需要定時澆水抗旱,澆水時盡量選擇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時分。
八月桂施肥主要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則,中大苗每年平均施肥3~4次即可,第1次在3月下旬施用速效氮肥0.1~0.3kg/株,這時施肥有助于植株長高并多發嫩梢;第2次在7月用速效磷鉀肥0.1~0.3kg/株,確保及時對植株進行養分補給,加強植株的抗旱能力;第3次在10月施用有機肥2~3kg/株,以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為冬季來臨提前做好準備。此外可以根據八月桂的實際生長情況再施用1~2次肥,其中新移植的植株不宜過早追肥。
2.2?修枝整形
八月桂的萌芽能力較強,能夠自然形成灌木叢。八月桂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均會抽梢,若是新枝修剪工作不及時,就無法培育出品質較高的植株,同時會出現植株上部枝條過于密集但下部枝條稀疏的情況,這樣并不利于八月桂的健康生長。在修剪枝條時可以根據樹勢的生長情況進行修剪,通常情況下都是以疏枝為主,對于外圍密度較大的枝丫適當剪除,并剪除徒長枝與病蟲害枝條,以此來改善圃地內的透風透光性,為八月桂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2.3?松土除草
可以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中耕,這樣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幫助八月桂更好生長。在冬季來臨之前需要壘蔸1次,并將植株的主干涂白,以此來增加植株的抗寒能力,幫助八月桂能夠順利越冬。在八月桂的種植過程中每年應當進行2~3次除草,以減少雜草與植株爭奪光照、水分和養分等。中耕在八月桂種植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中耕后土地含水量會比中耕前高出13%左右,而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更是比中耕前多出一倍。此外,中耕還能使圃地的土壤空隙度增加,通過中耕來改善土壤環境,能夠讓八月桂的新梢、新葉與開花量都得到相應的增加。
2.4?病蟲害防治
八月桂在種植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病蟲害現象的發生,常見病害主要有褐斑病、枯斑病等。桂花褐斑病在發病初期,葉片上會出現黃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的加重,病斑由黃褐色逐漸轉變為灰褐色。褐斑病通常在每年4—10月發生,老葉比嫩葉更容易感染。枯斑病發病初期會在葉片上出現淡褐色小斑點,隨著病情的加重逐漸擴大成不規則的病斑,枯斑病多發于每年的7—10月,尤其在溫度、濕度較大且通風較差的環境中會加重感染。在病害發生初期可以使用1∶2∶200倍的波爾多液進行噴灑,之后再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等進行有效防治。
八月桂種植過程中的常見蟲害有葉螨、癭螨類害蟲和蠟蚧等。在種植中一旦發現有蟲害現象,必須及時采取措施。尤其是在蟲害發病初期,也就是蟲害處于幼蟲階段時就要及時進行治理,確保將蟲害對植株的為害降到最低。可以使用螨蟲清、蚜螨殺等藥物均勻噴灑于植株葉片正反面,7d噴灑1次藥物,2~3次可以達到有效防治。
針對八月桂在種植期間出現的病蟲害現象,應當以預防為主,加強日常管護工作,通過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和改善種植環境,來減少病蟲害情況的發生,并通過多種防治手段,達到全面防治八月桂病蟲害的目的。
3?結語
八月桂作為一種應用極為廣泛的植株,在培育過程中應當不斷完善培育、移植技術,并做好后期撫育管理工作,使八月桂的存活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