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夕(1936年)在新桂系領袖李宗仁、白崇禧支持下廣西省會從南寧遷回桂林。那么這其中有什么更為深刻的戰略決策和客觀因素嗎?下面將對此做進一步分析。
李宗仁、白崇禧
一、日本侵略對中國威脅已迫在眉睫,南寧已不再適合作為省會1936年“兩廣事變”雖得以和平解決,但新桂系打出的“抗日反蔣”大旗卻深受輿論好評,此時日本侵略對中國威脅已迫在眉睫。故以抗戰需要為由進行遷省,愛國人士必能拋開地域成見,以抗戰大局為重毅然支持。
南寧靠近欽廉沿海地區,又有公路相連,如要進攻南寧,從欽州灣登陸北上南寧路程最短;而當時欽廉地區尚屬廣東,海防任務亦由廣東負責,廣東本身海岸線漫長,布防兵力已是捉襟見肘;萬一日軍航母編隊泊于廣州灣,地面部隊可從欽廉一線登陸直撲省會南寧,艦載機亦可起飛為其提供空中支援;以戰前中、日兩國工業生產能力和軍隊裝備相差之懸殊,日軍進攻勢頭勢必難以抵擋。
兩廣事變
二、后來歷史發展充分證明了這個提議的前瞻性和正確性1939年11月15日,日軍第五師團與臺灣旅團在海軍第四艦隊和航空兵團飛機掩護下發動桂南戰役,由欽州灣登陸,經過激戰,擊退中國守軍后沿邕欽公路進攻南寧,11月24日南寧淪陷。日軍從登陸到攻陷南寧前后僅用10天,可謂蓄謀已久精心準備。
南寧淪陷
試想,如果省會沒有北遷桂林而仍居南寧,省府軍政機關必定倉皇遷流繼而影響全省抗戰形勢。
而省會選作桂林,一方面遠離沿海地區暫避日軍進攻鋒芒,保證后方機關安全。另一方面桂林周邊多溶洞,是躲避敵機轟炸的天然防空洞,也是天然防御陣地,這在之后1944年桂柳會戰中城防工事一部分利用石山巖洞砌成碉堡,以及壯烈殉國八百余壯士生前曾據守城東七星巖,憑借堅固巖洞擊退日軍多次進攻的事件中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