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重鎮沈陽市,很多人都去過。但是,這座城市還曾叫過盛京、奉天。為什么會起這樣的名字呢?背后歷史又是如何呢?
(盛京舊址)
沈陽城的歷史非常悠久。7200年前,有中華民族的分支先民(太陽鳥圖騰文化)在此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鎮方城(侯城前身),隸燕遼東郡襄平縣,為沈陽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余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沈陽隸屬遼東郡(遼陽)。西漢時期,沈陽始稱“侯城”,隸屬漢遼東郡(遼陽)。是為沈陽正式建城之始,唐代改稱“沈州”。五代時期,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并在沈陽著手修建皇宮。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后,沈陽為留都。
為何叫做盛京呢?主要是皇太極非常喜歡漢族文化,盛京兩個字寓意很好,暗示滿洲能繁榮昌盛,所以叫做盛京。不過,這個名字叫了多年后,又改名了!
(奉天府地圖)
清朝入關后,民族矛盾比較尖銳,滿洲王朝實行的剃發令、文字獄等,激起了很多漢族人們的反抗。當時,清王朝還沒有統一全國,但是人們反抗情緒很高。當時,為了疏導人們的反抗情緒,決定改下名,不叫盛京了。為啥呢?因為叫盛京,有種居高臨上的感覺,統治階級認為應該找一個寓意更加深刻的名字。1657年,滿清統治者以“奉天承運”之意,在今沈陽設奉天府,自此奉天之名方開始正式出現,并一直沿用至民國的北洋***時期。
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于南京國民***,并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改奉天市為沈陽市。自1929年起,奉天重新改稱沈陽。1932年3月,在日本的扶植下偽滿洲國成立,沈陽再次被更名為奉天,直至1945年抗戰全面勝利,重新使用沈陽作為市名,沿用至今。
(昭陵)
為啥叫做沈陽呢?其實,這個名稱很早就有了。1296年,沈陽市已經叫沈州了。元代時,在此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為何叫“沈陽”呢?這是因為沈洲地處沈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路。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21年的歷史。到了明朝1386年,沈陽路又改稱為“沈陽中衛”。新中國成立后,這座城市繼續叫沈陽。【參考資料:《沈陽》、《清史稿》、《話說沈陽》】(作者: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