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你可能最先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詞,最先想到蘇軾、辛棄疾;元曲雜劇呢?無論別人怎么看,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關漢卿,這顆“煮不爛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
元曲雜劇之泰斗元曲在元代,又稱“詞余、“樂府”,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學形式,其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類文體。它們大多作品以揭露現實為基調,取材深刻,題材廣泛、語言通俗、形式活潑、風格清新、手法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經過前人的研究總結,人們普遍認為,元曲雜劇最有成就的人物,以“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為代表。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中,創作出大量優秀的作品,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其人縱覽《元曲三百首》,從作品的數量來說,還是從作品的質量來說,關漢卿無疑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是當之無愧的“曲家圣人”。
他的一生,歷史留給我們的資料很少,但是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大致可以窺見關漢卿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簡而言之,他是一個放浪形骸,多才多藝的風流公子,同時也是一位憂懷民生,胸懷家國天下,憤世嫉俗的“江湖墨客”。從保留至今的少量歷史記載中,我們粗略知曉:關漢卿,號已齋叟,生于金末,卒于元大德年間。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在元代太醫院任職,是“玉京書會”的“才人”,他曾游歷過洛陽、開封、杭州等地。晚年,歸故里,病逝于今安國市伍仁村。關漢卿代表作品的特色關漢卿雜劇67部,現存18部。其中最著名的四部代表作《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除此之外,《單刀會》、《魯齋郎》、《調風月》等也是元曲經典之作。
縱觀他的作品,其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字里行間彌漫著昂揚的反抗精神和戰斗情緒。這緣于他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概括起來,其中既有皇親國戚、豪權勢要葛彪、魯齋郎的兇橫殘暴,“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血淋淋現實,又有童養媳竇娥,婢女燕燕的悲劇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廣闊;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斗爭。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成關漢卿劇作最有特色的精神基調。如同陰霾天空中的一聲驚雷,滾滾而來,又綿延而去。在關漢卿的筆下,最為突出的,最為出色的是“竇娥”這一普通婦女形象。她出身微賤,蒙受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和迫害。關漢卿描寫了她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贊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志,歌頌了她們敢于向黑暗勢力展開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爭的主旋律。后世提到關漢卿,自然而然地想起《竇娥冤》,因為這一形象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說起“竇娥”,便是“六月雪”,在人們的意象中,從來沒有哪一種文學現象如此刻骨銘心,它成為人們含冤受屈的代名詞,經常聽到“比竇娥還冤”的嘆息和吶喊。回答題主問題在我的心目中,元曲雜劇最讓我傾心的作家當屬關漢卿,最讓我欽佩的作品當屬他的《南呂?一枝花·不服老》,其文寫道: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恁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
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燕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癥候,尚兀自不肯休。
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關漢卿在他的有生之年,自詡“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這首著名的套曲堪稱“浪子”的宣言。
此曲的藝術風格此曲重彩濃墨,層層暈染,酣暢淋漓,集中而又夸張地塑造了一個“浪子”的形象。不難看出,這其中固然有他本人的影子,但我的理解,完全可視作以關氏為代表的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的寫照。誠然,曲中有刻意渲染的成分,其手法過度夸張,作為傳統文人“入世標準”而言并不可取,但如果我們結合作者所處的元代,那個外族統治下特定的歷史環境來看,這一“浪子”的形象,他身上所體現出的狀態,正是一種傳統文人的叛逆精神;一個藝人任性所為,無所顧忌的個體生命意識,以及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意志,實際上是平民意識、市井文化認同的新型文人人格的一種表現。在藝術結構上的特色。曲中大量使用短促有力的排句,這樣的節奏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朗朗上口,讓人精神抖擻。全曲把“領字”(也稱襯字)運用的淋漓盡致,將其技巧發揮到了極致。這些長句,實際上又以排列有序的一連串三字短句組成,從而給人以長短結合,舒卷自如的感覺。正可謂文如其人,這種浪漫不羈的表現形式,恰能表達浪漫不羈的內容,以及風流浪子無所顧忌的品性。@兵法天下如是說如果問:一個中國的文人,最想生活在歷史上的哪個朝代?
我想大部分人可能會選擇宋朝;
如果問他最不想生活在哪個朝代?
更多的人可能會選擇唐宋之后,外族統治下的元朝,或者是軟弱無能的清代。
這是歷史文化狹隘的表現。
我們經常會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人所共知,元曲的用典詞藻遠遠不如唐詩宋詞那樣,甚至俚語不窮,淺顯易懂。但如若悉心揣摩,其詞語并非一未地膚淺通俗,理窮直白,而是用最樸素的文字,表達了作者蘊藉的情感,這恰恰是元曲雜劇的語言特色。它的難點在此,它的妙處亦在此。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讀書本難,行文不易;既然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贊轉分享,雅評留言】
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賞,疑意相與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