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潮流激勵著我們前進,于滔滔變化中,
何以立潮逐浪?
我們在百年歷程和新時代中,找到答案――
誠知樸行,守正出新。
余音繞梁
詩詞里的余中
《樟雅書香》
江西省大余中學校歌歌詞
夢啟南安,章江之畔,梅雪莘莘,巍立于贛。
朝夕聞道,樂友群芳,日月盈懷,樟雅書香。
繼往開來,守正出新,誠樸彌恒,知行貴專。
盛如苔花兮,爾煜古木;
熠作魁星兮,牡丹亭上。
尋道探源,格物求真,積健為雄,思睿激揚。
麗澤敏學兮,經綸瀚瀚,
光華弘毅兮,螢竹蒼蒼。
吾校臨曦,大道同光,青藍千疊,教澤萬方。
誓以永珍,躬瘁于常,興我南贛,崛我國邦!
【江西省大余中學校歌譯文】
關于校園與校風
夢始于古郡南安那悠悠的章江河畔,吾校得到梅嶺之花高潔謙貞如雪飄飛的精神點染,頂天立地于贛南。
我們師生在校園無論晨昏,時時處處悟求真知,并愉快交流,樂于和眾多優秀者結交為好友;始終胸襟博大,心懷日月乾坤,敬畏宇宙自然,沐浴著香樟雅正和書畫清香。
關于校訓與師生
我們繼承前人的事業,并開辟未來道路;守道德之正,與時俱進創新進取敢為天下先。
忠誠質樸的美好品德應當持之以恒地堅守,求知與篤行,貴在如一、專一。
師者默默奉獻,像陽光下閃耀光彩的苔花,傲然挺立,叢簇團結,盛放在如香樟古木的百年余中。正是為諸位學子未來能成為光輝奪目的魁首明星,杰出于牡丹亭故鄉之上。
關于學問與品行
鉆研事物并把握規律以尋求真理,在實踐中見微知著,往更深遠處去認識發現和探索。
學與行皆日積月累不斷強健,方能漸漸思想深刻睿智、激奮昂揚,最終實現雄心偉業。
朋友之間彼此研習講義,敏而好學,以此互進共長,學識和情懷才能像海洋一樣浩瀚。
希望在校諸位才華出眾,寬宏堅毅,像絢麗螢火一樣流光繁盛,像挺拔翠竹郁郁蒼蒼。
未來走向和寄愿
吾校就像晨曦時分紅日初升,愿意齊心奔向未來美好社會,和世界共同追尋文明之光,
我等師生將不斷超越代代漸強,千萬遍往復傳承,使教育昌盛,其恩澤惠及四面八方。
永遠心懷珍惜,珍藏校園記憶,秉持珍貴的品格,一直盡心盡力踐行誓言于日常之中,
我等要成為真正有力量的人,振興家鄉大余乃至贛南,使中國真正崛起成為世界強邦。
江山雪
滿漢全席音樂團隊-空
經綸瀚瀚
螢竹蒼蒼
【典故·引證·注解】
莘莘熠煜激揚道源梅國南贛積健為雄
苔花螢竹麗澤光華千疊興崛
梅雪莘莘
骨中有“梅”,一心為“國”
自梅花詩國而來,為崛我國邦而去!
一山又一山連綿的梅花如雪,梅花飛瓣點點染透青山,像莘莘學子、代代老師,一生透著“梅”的風骨,層疊如浪紛揚不絕,前仆后繼最后都為崛我“國”邦。
壹
·
莘
莘
莘莘
1.眾多貌。《國語·晉語四》引述周詩曰:
"莘莘征夫,每懷靡及。"
漢班固《東都賦》"獻酬交錯,俎豆莘莘。"
枚乘《七發》:"莘莘將將。”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七"戊戌變法失敗后,這群莘莘學子,長期苦無出路,及至科舉廢止,游學成風……”
2.茂盛貌。清納蘭性德《擬古》詩之十:
“南山有閑田,不治委荊榛。今年適種豆,枝葉何莘莘。"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莊斸松》:“初至時,莘莘茂草,苔茸沒階。"
熠煜
班固《東都賦》:“鐘鼓鏗鍧,管弦燁煜”
柳宗元《晉問》:“日晶熠煜,螢駭電走”
熾盛,盛大。亦有光輝,照耀之意。
如“日以煜乎晝,月以煜乎夜”。也可理解為火焰,如“飛烽戢煜而泱漭”。
明亮。元黃溍《湖心寺夜坐》:“一柱殘燈何熠煜,半檐衰柳故崔嵬。”清趙翼《題六十二韻》:“鷓鴣啼軥輈,翡翠飛熠煜。”
激揚
語出自《淮南子·墬形訓》——
“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
唐高適《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
“匹馬度睢水,清風何激揚。”
本意激濁揚清,亦有激動振奮、激勵宣揚、使……激越昂揚多種引證意。如激揚士氣、激揚的歡呼聲。
***《沁園春·長沙》中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指點天下國家之勢,在文化中豪情激揚,渴望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來治理國家,大展宏圖的政治抱負。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抨擊黑暗丑惡的現象,贊揚美好的事物,宣揚真理,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
貳
·
道
源
宋淳祐2年(1242年),南安知軍林壽公在南安府所在地今大余縣創辦“周程書院”,以紀念周敦頤、“二程”在南安的理學和教習實踐。
寶祐6年(1258年)改為“道源書院”,紀念南安府地創立理學。理學是為新儒學,也稱“道學”,“道學”發源于大庾,遂稱“道源”。
景定四年,宋理宗皇帝趙昀親筆書“道源書院”牌匾賜予南安,對理學發源地以示盛贊。
清乾隆、嘉慶年間,戴衢亨父子叔侄“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傳承儒家學說,尊師重教,“西江四戴”名重一時。
向左滑動查看梅國書院與道源之故
梅國書院
明嘉靖12年(1533年),縣人刑部侍郎劉節致仕后,卓有遠識,建“梅國書院”于老城西門外。劉節親自主持,講學授徒。但惜他于80歲去世,書院也隨之停辦。
明南安郡守陳健有《梅國書院記》云:“梅國,司寇劉先生(劉節)號也…………宋自五星聚奎,濂洛之學始盛行于天下。今之道源書院,乃濂洛之學從始之地。今之梅國書院,能發明濂洛之旨于數百載之下,則與道源相為終始可也”。
叄
·
南
贛
巡撫名,明弘治十年(1497年)始置"巡撫
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駐贛州(治今江西贛州市),轄境屢有增減。
1517年正月,新任南贛巡撫王陽明來到了贛州。明朝南贛巡撫專職負責整頓贛閩粵湘四省交界地帶的社會秩序。王陽明破山中賊,平流寇亂,于1518年推行《南贛鄉約》聚束鄉俗,此約作為官辦鄉約的典型,是最早將圣諭六言融入其基本精神的鄉約。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定制南贛-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韶州、南雄,湖廣郴州,福建汀州。
肆
·
積
健
為
雄
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將我國有史以來的詩歌概括為二十四種風格,《雄渾》列為第一種,其言"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
清代楊廷芝《二十四詩品淺解》注釋“雄”為“大力無敵”。“為雄”是日積月累、學深養到、實實在在、不可作偽,“積健”之結果。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而“積健為雄”是比“積少成多”更高的境界,有著比“厚積薄發”更高的人生態度,是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健”積多而成“雄”,雄是高層次的健。
從集體角度來看,個人和集體的成長、境界的提升,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遞進過程,只有自始至終持續不斷地努力修身養成,探索實踐,才能最終完成這個過程。因此,若想使集體發展壯大,則必須建立一個健康機制,一個健全的制度,用穩健的步伐奠定雄厚的基礎,最終才能夠實現雄圖霸業。
苔
花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代袁枚《苔》這首簡詩,極富哲理,宛如從一粒沙照見大千世界。
苔雖外形渺小,悄然開著,不引人注目,更無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執著的***,毫不自慚形穢,在逆境中有勇氣實現自己的價值,充滿陽光自信,認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間,毫無保留地綻放給這個世界。它以頑強的生命力,去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無名花不會因為別人在意與否,就不敢撥開初艷的花蕊;蒲公英也不會因為歷程的艱險,就不敢離開那安全的枯果,去走進飄萍的流浪。若你積極樂觀熱愛生活,追逐理想,擁有苔花精神,你的人生,也一定會大放異彩。
伍
·
校
樓
名
螢竹
《禮·月令》腐草爲螢。
《晉書》中車胤囊螢夜讀,啟示我們無論環境有多么惡劣,都要勤奮苦學,將來必有成就。
竹如君子,且竹徑通幽,亦有著名典故
胸有成竹
北宋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著名畫家、詩人,曾校《新唐書》。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贊他為詩、詞、畫、草書四絕,畫家米芾贊他"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畫竹如癡成高手,開創了墨竹畫法,引領文人畫大為興盛。
露垂庭際草,螢照竹間禽。
——唐·姚合《縣中秋宿》
麗澤
《周易》:“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意為兩澤相連,其水交流猶如君子朋友通過講會而交流知識、學說。
麗澤書院
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呂祖謙(1137-1181,金華人)講學會友之所,設于宋乾道初(約1165-1166)。"其地在光孝觀側(清金華縣學后,一覽亭東北),四方學者皆受業于此。"宋·樓鑰《東萊呂太史祠堂記》
朱熹曾來信建議命名"尊賢堂",呂祖謙去信婉言謝絕,他以《易經》聚朋論道的典故,定名為"麗澤堂"。后有朱熹之言:“兩澤相麗,互相滋益,朋友講習,其象如此。”
光華
1.光輝閃耀,光彩明麗。
《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南朝齊謝朓《齊敬皇后哀策》“光華沼沚,榮曜中谷。”
2.光芒,光彩。《楚辭·天問》“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七四:“色容艷姿美,光華耀傾城。”
3.光榮、榮耀。《周書·李賢傳》:“非直榮寵一時,亦足光華身世。”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東坡﹞所經過之地,溪翁野叟,亦以為光華。”
4.比喻才華或精神。宋蘇軾《廣心齋銘》:
“前圣后圣,惠我光華。”
陸
·
他
惑
-千疊-
猶千重,重復交疊千萬次。浪千疊,即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宋楊侃《皇畿賦》:“岡斷續以千疊,塵飛揚而四遮。”蘇軾《書王定國所藏煙江迭嶂圖》“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
明李東陽《南巡圖記》:“其上則奇峰峻嶺,迴灘激瀨,人跡不能及;下則連山洪濤,千疊百折,其勢若排云而降。”
為什么余中校歌中有“梅”、“國”二字,
卻并未連用“梅國”?
1.見“梅雪莘莘”注釋。是希望“梅”的精神融滲于整首歌詞,如同滲透于我們師生身上。
骨中有“梅”,一心為“國”,自梅花詩國而來,為崛我國邦而去。
2.與引證中的梅國書院與道源之典故有關。
3.惜字如金,深意莫負。
末句為什么用“崛”字,不用“振”字?
1.?“崛”比常用趨平的“振”字更有氣勢,不屈如大山,驚動四方之勢,又像有一股強大力量正在醞釀潛伏。
2.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3.祖國要“大國崛起”,和平富強。
守正出新
“守正”是指完整地繼承人類所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準確地理解歷代大師的精辟見解和篤實結論。具體來講:守道德之正。要尊重和傳承人類社會所積累的優秀道德理念和規范,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自覺,并在社會上起到引導和傳播優秀道德的作用。
“出新”的要旨是創新。我們提倡述而有作,在完整繼承的基礎上,敢于挑戰權威,善于探索新知,正確地看待失敗,尊重個性發展,逐步建立超越前人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以創新作為個人和團體的價值取向。
@江西省大余中學
余中校歌出生記
編校歌的初心始于一種深沉的校園之情,此番情感必多年積淀,關聯成長的記憶、讀書的時光、精神品格的鑄就。校歌作為校園文化重要因素,是表達全體師生共同理想意識的藝術形式和精神旗幟。
在作詞之前,大余中學的校長和教師們做出了
深度思考和探討――
什么樣的校歌,才是好的校歌?有何特征?
1.體現校園歷史淵源、文化底蘊、自然地理環境、百年傳承、未來走向,弘揚“誠知樸行守正出新”之校訓,反映出學校鮮明辦學特質、真實形象和人文風貌。
2.思想內涵豐富深邃,提挈優秀精神品格,立意深刻高遠,歌詞誠樸雅致、字字凝煉,須能激勵人、鼓舞人、教育人,能體現學校與祖國共命運的價值追求。
3.在眾多中學校歌中與眾不同、獨具魅力,富有藝術表現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夠激***感共鳴,使師生產生情感寄托,久經傳唱傳誦,經得起歷史檢驗。
4.惜字如金,避免贅疊。歌詞應有新韻,值得深意細解,引人遐思,賦以體悟想象的空間。
紀念歌
說起校園相關歌曲,大余中學曾有一首創作于1983年的60周年紀念歌。30多年過去,百年余中和祖國共成長,通過不斷的探索奮進,鑒通古今,找到新時代的正確方向,在繼往開來中凝合成新的文化和精神。
我校與時俱進,順應國家前進方向,重視新媒體文化工作,不斷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經過多年醞釀,反復字句斟酌,與眾師生合言群策,張芳芳校長最終于2019年夏審定原創校歌歌詞《樟雅書香》。愿于***之時,千人合唱,心領神會終而鑄成大余中學真正的精神品格。
《樟雅書香》創作思想
為什么最終文體選擇了文言古體?整個歌詞是怎樣的表現形式?
我們的校訓初擬“誠知樸行,守正出新”。從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爭鳴,到新世紀保護文化藝術遺產,華夏兒女不斷賦予中華文明新生命。誠知樸行,任滄海橫流守住立人之本,守正出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不只是國家的期望,更是新時代文化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和重大使命。
我們希望余中校歌,莊重典雅、樸實自然,溯歷史、表現在、寄未來,能夠從不同層面抒發對余中的熱愛、激勵之情。
文言文概念
文言文歸屬古代漢語,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歷經數千年歷史,語言口語變化非常大,但文言文始終保持著光彩。它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的定義。
文言文
第一個“文”字,意為美好的。“言”字,意為寫、表述、記載等。“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白話)而言。最后一個“文”字,意為作品、文章,表示文種。
“文言文”意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你吃飯了嗎?”
什么是文言文?向左滑動查看
-故校歌為如此表現形式――
1.四言正體/取法古文,引據典故,映景抒情。
2.韻腳/以an、ang為韻,熱烈飽滿,余音悠長。
3.結構/詩樣文構,分層分章,立意漸進。
4.字數/除4兮字,共128個字,惜字如金。
歌詞首、中、尾串之以道,從朝夕聞道→尋道探源→大道同光,吾校教書教人教至道。
取意由淺入深,亦靜亦動。
韌如“花木”,學之“思睿”,心系“南贛”,
光彩“熠煜”,行之“激揚”,任道“興崛”。
今天的余中,平語近人,芳語澤人
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心懷紅土地的使命堅定走國家道路,
凝就余中精神,
希望將廣大師生的心靈力量匯聚在一起!
樟雅書香
誠知樸行|守正出新
CHINA·JX·DYHS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點贊支持大余中學哦!
—背景音樂—
滿漢全席-《江山雪》
來源江西省大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