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漢淪陷,眼看長沙即將不保,為了避免古物文獻流落到日寇手中,蔣介石頒布了“焦土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放火燒城,這場火燃于11月13日凌晨,史稱“文夕大火”。
但是這把火放得非常不值,因為事先沒有通知居民,導致許多無辜市民在睡夢中葬身火海;許多還沒有轉移的文物毀于一旦;眾多名勝古跡被烈火無情吞噬,再難修復,關于這場大火失誤的原因,據說是因為譯電員搞錯了一個字。
“焦土政策”頒布,籌備工作百密一疏首先了解一下蔣公頒布“焦土政策”的原因。抗日戰爭爆發后,湖南成為西南后方的重要屏障。武漢淪陷后,戴笠致電蔣公,廣州、武漢失守后,物資被日軍挪用,機場也被日軍使用,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實行焦土政策。
為了避免重蹈這兩個城市的悲劇,他希望蔣介石可以對長沙下達焦土政策的指令。當時,長沙是全國都排得上號的重要城市,商業空前繁榮,要將這樣的城市拱手讓給日軍,蔣介石是不情愿的,所以這個政策讓蔣公有些意動。
當岳陽淪陷、日軍慘無人道的殘暴行徑傳來后,蔣公再也坐不住了,長沙距離岳陽僅100多公里,消息靈通的人士已經開始舉家逃亡,蔣介石終于定下了焦土政策,但是他強調,一定要日軍攻入長沙時才能放火。
接到消息的湖南主席張治中,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備,在日本還沒有到來時,長沙的街頭巷尾已經藏滿了汽油,群眾的通知工作也已就緒。萬萬沒想到的是,行動前一晚,距離長沙250多公里的新墻河被日軍攻陷了。
更巧的是,就在長沙100多公里附近,有一個地方叫新河。也許是因為氣氛太緊張了,或者當時信號不好。譯電員將這兩個地址搞錯了,隊員們以為日軍來犯,遂開始點火。
先是長沙南門開始冒出滾滾濃煙,其他點火小隊的組員們以為這是信號,紛紛點著了汽油。
錯誤點燃的火焰,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兩個小時后,長沙城內一片火海。因為和之前說好的時間不一樣,許多居民還在睡夢中就被火送走了。火光直沖天幕,全城斷電,哀嚎遍地,人流如蟻,有的人被車流碾壓,人擠人、人踩人,有些人倒下去再也沒能從地上站起來。
一位60歲的老太太,起火時為了躲避火災,跳到水缸中避難,最后被人們發現在大缸中煮熟了;一個做雜貨鋪的人家,一家七口人全被烤成焦炭;醫院里的傷兵,能動的自己跑,不能動的只能眼睜睜被火舌吞沒。
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歷來是長沙重要的軍事要塞,又是維新派南學會的據點,還是辛亥革命中同盟會湖南分會據點的天心閣,在烈火中轟然倒塌,這座建立于明代、見證了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筑就這樣被毀了。
這場大火一直燒了五天五夜,劫后余生的人們才陸續返回城內。有人扒著尚有溫熱的灰堆,尋找至親骨肉的尸體;有人徘徊在自家路口,踟躕不前;有人對著面目全非的街頭,倒地痛哭。
這場大火,造成了眾多無辜百姓傷亡,近30多萬人流離失所。長沙百年的基業凋敝,昔日的繁榮景象再難復返。
撥款賑災,事后追責16號,蔣介石抵達長沙,除了必要的賑災工作,對這場沒有按要求放的大火進行追責。經過3天的審問和判決,19號,長沙警備司令、警備二團長、警察局長,分別被處決,以平民憤。
有人說,張治中接到蔣介石的密電后,于當晚布置了焚城計劃,但是警察局局長提前撤離了消防人員,導致火起后無人參與救火;也有人說,是電報譯員的責任。總之,這場火災最終以上述三位緊要人員槍決為結局。
而作為此事第一接手人,湖南主席張志中。他因為“用人失察”,被革職留任,后來又調到了蔣公身邊,官職更上一層樓。
尾聲文夕大火,無論是從哪一方面看,都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無辜喪命的百姓、千百年來的文化古跡,都在這場火焰中化為灰燼。直到今日,我們再游覽長沙時,還經常能看到景點的簡介上寫著:原建筑毀于文夕大火。
這場大火之后,長沙并沒有因此被打倒,反而愈挫愈勇。它經受了日軍上百次的飛機轟炸、4次大會戰,抵抗日軍長達六年之久,直到1944年6月,才被日寇攻陷。
可笑的是,時至今日,還是沒有證據能搞清楚,究竟是誰下達放火的命令,也沒能確定誰是第一個放火人。這也是文夕大火留下的一個歷史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