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是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而能夠與之比肩的另一個傳統節日,就是12月21日即是今天的——冬至。
冬至不僅僅是時令節氣,更是一個傳統大節,有些地方把冬至稱為“小年”,有“冬至大如年”的傳統說法,在冬至這一日,有的家庭會趁著冬至之后“數九寒天”的嚴寒氣候和北風凜冽時,開始晾曬臘肉臘味,以方便春節前曬個1~2輪,待到春節時,就能有咸惹臘香的臘肉品嘗。
冬至的很多傳統食俗從古就流傳至今,比如不管貧富都要吃得有餃子和湯圓,那么大家知道為什么冬至這日一定要吃餃子和湯圓嗎?
有人說但凡是節日是傳統大節,同時還有團圓之意的,都一定會吃餃子或湯圓的,其實這說法只對一半,冬至為何有吃餃子、嘗湯圓的飲食習俗?原來其實和典故有關,下面小鹿給大家簡單講解,漲知識了。
一、“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民間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其實這個民謠源自于“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的典故,同時餃子這個傳統美食,也因此而誕生。
傳說醫圣張仲景在東漢時期的時候,曾在湖南長沙任命為太守,主要職務是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來辭官不干了,就打算回鄉做個地方醫生,給鄉鄰治病更輕松。
然而在回鄉途中恰逢寒冷冬至,同時張仲景還看到白河兩岸間的鄉親父老們饑寒交逼,個個不僅餓得面黃肌瘦,還有不少人還因為寒冷而把耳朵都凍紅腫發爛。
醫圣張仲景看到此情此景,便不忍心了,于是與其弟子就起搭棚就醫,并燒起了“祛寒嬌耳湯”,以方便醫治兩岸鄉親的凍傷。
“祛寒嬌耳湯”所用材料主要有羊肉、辣椒、胡椒及一些具有驅寒效果的藥材,把食材處理好后就一同入鍋熬燉,把羊肉完全熬軟了再撈起剁碎混合,取適量揉成圓餅的面片,將適量肉料裹在其中,并把面片捏成如同耳朵狀,就成為“嬌耳”,再次煮熟,最全全分給了鄉親們食用。
鄉親們吃完“嬌耳”,再喝完一大碗暖身暖胃的肉湯,身體頓感暖和,兩耳發熱,原本被凍傷的耳朵,也因此得到緩解,后世的人也學著醫圣張仲景***“嬌耳”樣子,將一些調制好的餡料裹入到面片中,煮熟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而“嬌耳”之名,也慢慢地轉叫成諧音的“餃子”或“扁食”,餃子也因這典故而誕生,而“冬至吃餃子”和前言所說的民謠,也一直流傳至今。
所以現在所說的“冬至吃餃子”,并非是說傳統大節就該吃餃子,而是為了不忘醫圣張仲景曾經的“冬至舍藥”之恩。
當然隨著“冬至吃餃子”的流傳,慢慢地流傳出很多寓意,比如說因為餃子的樣貌如元寶,冬至吃餃子寓意希望發財,還有和和美美、合家團圓等美好寓意。
二、“冬至吃湯圓”與“冬至大如年”的由來:
冬至吃湯圓,素有“吃冬至圓長一歲”的說法,據史料記載,在古老的夏、殷、周這三個朝代時,這三個朝代是順著過渡的,但對“正月”的安排時間卻都有所不同,也就是“元旦”這一日的安排時間。
夏朝,對“正月”這一日,以農歷一月為正月,第1個時令節氣為立春。殷商時期,對“正月”這一日,是以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以小寒節氣為一年的節氣開始。而到了周朝,對“正月”這一日,雖然也是以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開始,卻以“冬至”為首日,既是把“冬至”看為“元旦”。隨后的朝代發展方式都呈微態,都以“冬至”開始計算二十四節氣,“冬至”成為“元旦”之日也因此在歷史上有過一段時間。
而當時的“元旦”也叫“歲首”,前一夜則稱為“歲除”,同時冬至都是處于農歷11月,這月還曾經作為過“正月”,當時的正月就如現在所盛行的“春節”一樣隆重,傳統習俗多,因為“春節”中很多習俗都是從“冬至”中發展融入的,所以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另外,因為冬至有“陽氣始生”的特點,冬至過后,萬物開始萌動,待到春季到來,萬物復蘇,象征著新一年的開始,所以“冬至吃湯圓”也有“長一歲”之意,而且還有團圓美滿的美好寓意。
以上就是冬至為何有“冬至大如年”、“冬至吃餃子”、“冬至吃湯圓”的習俗由來,而這些傳統習俗能夠流傳至今,靠的就是古人們和現代人對冬至這個傳統節日的看重,有典故有流傳,慢慢地就成了傳統習俗了。
那么冬至之日,大家身處的當地,除了冬至吃餃子、吃湯圓外,還有哪些冬至傳統食俗或習俗?不妨分享探討,我是小鹿,如果本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不妨給小鹿來個關注、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