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時過境遷,巍峨唐宮入沉寂,明皇貴妃早成塵,唯有那“夜半私語”聲仍令人感到無盡纏綿意。
天長地久重要嗎?或許在某一天、某一個時刻能夠想到天長地久,就已經圓滿了吧。
這才是七夕“情人節”意味之所在呀……
不知你是否有同感:
看古裝宮廷劇時,比起從波譎云詭的宮斗中費力去尋一絲半縷關于“人心”的懸浮真相,更期待看到的,往往是靈光偶現般的古人真實生活片段。如《延禧攻略》中的七夕節。
比起《甄嬛傳》中甄嬛共果郡王在桐花臺賞花、《如懿傳》中乾隆帝送如懿玫瑰珠花、《延禧攻略》中的“投針驗巧”和傅恒向瓔珞討香囊相結合的情節更具有真實觸感。
▲《延禧宮略》劇照當時瓔珞因姐姐的事心煩意亂,苦投一下午未成,最后,還是由思緒平穩、心無雜念的富察皇后“得巧”▼
“投針驗巧”是盛行于明清的一種七夕乞巧方式,當然,時人的評判方式更為精巧復雜,如明人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所述:
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古人心思極妙:她們于七夕前一天將水盛于碗中,在室外曬一天一夜,看到水面浮起一層薄膜方可投針。取極細的針輕投于水面,能浮起者再借月光看水底所形成的影像,如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或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才算作“得巧”。
▲《月曼清游圖》及其局部。宮中女子,七夕夜聚,以碗盛水,依次投針,其情形與《延禧攻略》所演無異。
這種“乞巧”節俗最早可見于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上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及唐代,七夕儼然是一場盛大的女兒節,看《開元天寶遺事》中的“乞巧樓”便可見一斑:
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再延至清代,七夕與乞巧之間已成“官配”:“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蘭夜斗巧”“投針驗巧“……總之,七夕就應了巧字訣。
善繪“時人生活圖鑒”的曹公深諳此中之道,于是在《紅樓夢》中巧施閑筆,將國人“七夕乞巧”之俗訴至極致。
▲87版《紅樓夢》劇照鳳姐為女兒向劉姥姥討名字
一處,在鳳姐請劉姥姥給女兒起名時。因正生于七月初七,劉姥姥便提議定名“巧哥兒”,此名應了乞巧節俗,也定了其日后會在賈府破落后過上安穩耕織生活的命運。
另一處,在寶玉為祭奠晴雯而寫的《芙蓉女兒誄》中。所謂“樓空鳷鵲,徒懸七夕之針;帶斷鴛鴦,誰續五絲之縷”,是以“七夕之針”喻晴雯之心靈手巧,可對應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補雀金裘”的情節。
▲87版《紅樓夢》劇照之“勇晴雯病補雀金裘”
之所以對《延禧攻略》高看一眼,是因為除了“投針驗巧”的情節之外,劇中還揉進了傅恒向瓔珞討取香囊的情節,這便涉及到七夕乞巧盛宴中所隱藏著的“愛情密碼”了。
想及唐明皇與楊貴妃的七夕夜半盟誓——宮宴盛會無絕,長夜未央,二人移步長生殿深處,山盟海誓,兩情繾綣……這是七夕所隱的另一層次。
▲《延禧攻略》之守矩少年七夕索香囊你有沒有看得小鹿亂撞?
女子在七夕乞巧的中心是什么呢?
元春省親時點了四出戲,分別是《豪宴》《乞巧》《仙緣》《離魂》,根據脂硯齋的批注:《乞巧》中已伏了元妃之死,這便是借了明皇楊妃的典故。
《乞巧》有句唱詞:“若得一個久長時,死也應;若得一個到頭時,死也瞑”,楊妃在七夕乞巧時候心中所想,無非是清人洪昇在《長生殿·密誓》中“妾蒙陛下寵眷,六宮無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頭之嘆”之言。
所謂得巧,不僅僅是巧手之意,還有得到好彩頭、心愿達成之意。這心愿中,得良緣、守良人,是重頭。
所謂愛的密碼,藏在女子們的心間。
▲87版《紅樓夢》劇照之“元妃省親”片段
到底是什么時候,女兒節開始沾染上情人節的意味呢?
在普遍的認知中,此意味是隨著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完善慢慢渲染而成的。然而,在筆者看來,古老的愛情密碼原本就植在七夕的文化基因中。
這要從古人的天象崇拜說起。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已經建立起了“星宿”的天文學概念:在古代的星宿體系中,牛宿由六顆星組成,因其連線圖形組成了雙角三足的牛形故而稱其為“牽牛”;牛宿的北部有一顆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于大角星,被稱為織女星。
所謂“男耕女織”——華夏歷史是建立在農耕文明之上的,以此兩性分工配合,生息繁衍、綿延無絕,這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傳說的血脈基因,也是國人心目中“愛情”的初蒙本質。
更況“七七”正對應古老的生命周期理論。《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言:“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如你所見:藏于“七夕”的古老愛情密碼,正源于古人“天地人”的哲學體系中。
▲女郎織女的天象位置示意圖,它們隔銀河相望——正是這樣的天象,演繹出了后世牛郎織女的傳說。
哲學淵源可暫不論,有趣的是,但凡與“愛”相關的主題,總令人生出無盡感慨。
***嘆發離情:“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曹丕忿而反詰:“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杜牧陷入沉靜思念:“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秦觀借機表白:“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此情此心,與乞巧盛宴中的女子們的暗暗求祝遙相呼應。
滄海桑田,山河巨變,生命在時間的長河中不過是一個個瞬間點亮復又沉寂的瞬間而已,今人能與古人們隔著時空靜靜相通的,唯有對“愛”的共情。
如此“七夕”,不是古人留給后人的愛情密碼又是什么?
▲七夕節纓絡早就準備好的那枚香囊。其實不管瓔珞之后選擇,起碼一針一線繡這枚香囊時,她心中唯有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