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13時50分許,山西平遙峰巖煤焦集團二畝溝煤業有限公司9102工作面發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截至11月19日2時,搶險救援工作結束,事故共造成15人遇難、9人受傷。目前,受傷人員生命體征平穩,事故調查組正在著手成立,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
一、什么是瓦斯爆炸
瓦斯是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但有時可以聞到類似蘋果的香味,這是由于芳香族的碳氫氣體同瓦斯同時涌出的緣故。瓦斯對空氣的相對密度是0.554,在標準狀態下瓦斯的密度為0.716kg,所以,它常積聚在煤礦巷道的上部及高頂處。瓦斯的滲透能力是空氣的1.6倍,難溶于水,不助燃也不能維持呼吸,達到一定濃度時,能使人因缺氧而窒息,并能發生燃燒或爆炸。
瓦斯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促使爆源附近的氣體以極大的速度向外沖擊,造成人員傷亡,破壞巷道和器材設施,揚起大量煤塵并使之參與爆炸,產生更大的破壞力。另外,爆炸后生成大量的有害氣體,造成人員中毒死亡。
二、瓦斯爆炸有何預兆?
瓦斯爆炸前感覺到附近空氣有顫動現象,有時還發出“嘶嘶”的空氣流動聲,風流突然停止流動約2-3秒鐘,隨即出現風流反向,瞬間反向風流流速增大,一般認為是瓦斯爆炸前的征兆。
瓦斯爆炸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瓦斯濃度在爆炸界限內,一般為5%-16%;二是混合氣體中氧的濃度不低于12%;三是足夠能量的高溫火源,一般為650℃-750℃。
1、瓦斯的濃度。瓦斯爆炸發生的濃度界限指的是瓦斯與空氣的混合氣體中瓦斯的體積濃度。當瓦斯濃度達到9.5%時,理論上瓦斯可以同空氣的氧氣完全反應,從而放出最多的熱量,因此爆炸的強度最大;當瓦斯濃度低于5%時,由于參加化學反應的瓦斯較少,不能形成熱量積聚,因此不能爆炸,只能燃燒;當瓦斯的濃度高于16%時,由于空氣中氧氣不足,滿足不了氧氣反應的全部需要,只能有部分的瓦斯與氧氣發生反應,所生成的熱量被多余的瓦斯和周圍介質吸收降溫,所以也就不能發生爆炸。
2、充足的氧氣含量。瓦斯與空氣混合氣體中氧氣的濃度必須大于12%,否則爆炸反應不能持續。煤礦井下的封閉區域、采空區內及其他裂隙等處,由于氧氣消耗或沒有供氧條件,可能出現氧氣濃度低于12%的情況;其他巷道、工作場所等按規定氧氣含量不得低于20%,一般不存在氧氣濃度低于12%的情況,因為在些情況下,人員在短時間內就會窒息而死亡。
3、足夠能量的點火源。點火源能夠引起瓦斯爆炸的三個條件是:(1)溫度不低于650度。(2)能量大于0.28mJ.(3)持續時間大于爆炸感應期。這三個條件通常很容易滿足,如明火、煤炭自燃、撞擊火花、電火花等。在煤礦開采過程中,對一些不可避免的火源有時需要采取特殊的技術,使其不能滿足瓦斯的點火條件。例如:井下爆破時所用的毫秒雷管產生的火焰,其溫度達2000度,但持續的時間很短,小于爆炸感應期,因此不會引起瓦斯爆炸。
三、瓦斯爆炸自救互救
根據瓦斯、煤塵爆炸的預兆,當感到空氣在震動時,必須立即背向空氣震動方向,倒地俯臥,面部貼地,用濕毛巾或手捂住口、鼻,盡量屏住呼吸(特別是爆炸的瞬間),防止高溫氣流和有害氣體吸入體內。俯臥時要用衣服等護住身體,避免燒傷或燙傷。爆炸過后,迅速佩戴好自救器,辨清方向,沿著災害路線盡快撤離到新鮮風流中,離開災區。若因巷道嚴重破壞或其他原因無法撤退時,要盡快躲到安全的地方或就地取材構筑臨時避難硐室等待救援。
(一)防止瓦斯爆炸時遭受重大傷害的自救措施
1、掌握瓦斯爆炸前的預兆
據親身經歷過瓦斯爆炸的同志回憶,瓦斯爆炸前感覺到附近空氣有顫動的現象發生,有時還發出咝咝的空氣流動聲。這可能是爆炸前爆源吸入大量氧氣所致,一般被認為是瓦斯爆炸前的預兆。井下人員一旦發現這種情況時,要沉著、冷靜,立即采取防止爆炸傷害的措施。
2、掌握防止爆炸時遭受重大傷害的措施
其具體***是:背向空氣顫動的方向,倒地俯臥,面部貼在地面,閉住氣暫停呼吸,用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把火焰吸入肺部。最好用衣物蓋住身體,盡量減少肉體的暴露面積。
立即臥倒是為了放低身體高度,避開沖擊波的強力沖擊,減少危險。例如,某礦發生的瓦斯爆炸事故,第一次爆炸的威力不大,1名放炮員和其他幾名工人只是遭到沖擊波的沖擊。他們立即向外撤出。行走時放炮員看到前邊幾十米遠的頂板處有一片火光,他預感到要再次爆炸,就立即臥倒在地。接著,就聽到“轟”的一聲巨響,身上落了一層厚厚的碎矸石。他從地上爬起后,發現與他一起外撤的幾名工人,由于沒有及時臥倒而全部死亡。
用衣物蓋住身體是為了護好身體,避免燒傷。礦山救護隊從長期處理事故中發現,爆炸事故產生的高溫火焰對皮膚的燒傷相當嚴重。但由于這種高溫火焰是瞬間即逝,所以凡是被衣褲、手套、膠靴等保護、遮蓋的部位,基本都未燒傷、因此,礦工在井下工作時,應穿戴好各種勞保用品。
(二)掘進工作面發生爆炸后礦工的自救互救措施
如發生小型爆炸,掘進巷道和支架基本未遭破壞,遇險礦工未受直接傷害或受傷不重時,應立即打開隨身攜帶的自救器,佩戴好后迅速撤出巷道,到達新鮮風流處。對于附近的傷員,在協助其佩戴好自救器,幫助撤出危險區。不能行走的傷員,在靠近新鮮空氣30m~50m范圍內,要設法抬運到新風處;如距離遠,則只能為其佩戴自救器,不可抬運。撤出災區后,要立即向礦領導或調度室報告,派礦山救護隊搶救。
來源應急管理部宣教中心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