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奶粉原料選擇上,關于生牛乳和“大包粉”的優劣,網上一直存在爭議。
知食君發現,支持生牛乳的網絡言論中,有人表示“生牛乳用的就是濕法工藝”,但知食君整理目前通過注冊的1232個奶粉配方發現,這是錯誤的說法,用什么原料與采用哪種工藝并沒有必然聯系。(詳情請看:1232個配方揭秘奶粉十大誤區(一):濕法加工的奶粉最值得買?)
另外,由于一些商家一直宣稱使用生牛乳做原料的奶粉會更“新鮮”,許多消費者因此誤以為整罐奶粉都是“新鮮”的,但知食君注意到一罐奶粉中會包含許多原料,即使是生牛乳排名第一的,也可能添加脫脂乳粉、乳清蛋白粉等原料。一個原料并不代表全部,奶粉首先注重的,依然是配方。(詳情請看:1232個配方揭秘奶粉十大誤區(二):奶粉“新鮮”原來是個偽命題)
而除上述兩點外,知食君還看到,網上一直有說法表示,“用生牛乳的企業,需要自己的牧場,并且要和工廠在一起,這說明企業的實力更強;采用大包粉的,是因為沒有實力去做生牛乳為奶基的奶粉”。
真相到底如何呢?
誤區:采用大包粉是因為企業沒有實力?知食君查閱1232個奶粉配方發現,采用脫脂乳粉、全脂乳粉等外界俗稱的“大包粉”原料的,事實上有不少是實力強大的企業,比如惠氏、雅培、雀巢、美贊臣、伊利、雅士利、圣元、明一、蒙牛、貝因美、多美滋、百躍、高培、佳貝艾特等等,其中不乏占國內市場份額前十名的品牌,如果說這些企業“沒有實力”,恐怕讓人難以信服。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對“用‘大包粉’代表企業實力不強”的說法也并不認同。
他表示,在國際上,目前仍然是以干濕法復合工藝、以脫脂乳粉等原料為主流。因為在國外,乳業是高度分工的產業,養殖、原料加工、成品加工,各個環節分工明確又細致,這樣形成的產業鏈效率更高且風險更低,所以是國際通用的做法。
據知食君了解,荷蘭的乳業產業鏈就是這樣的典范。荷蘭采用的是家庭奶牛場的模式,但它要求奶農在經營時必須定期接受培訓,有的工作步驟還需要取得相應的證書,比如擠奶要有擠奶員證書。
而且荷蘭對牛奶的質量把控相當嚴苛,從取奶開始,就要經歷層層檢測!例如他們的收奶的司機都經過***訓練,能對牛奶槽、牛奶顏色、氣味等進行檢驗判斷,之后會送到專門的檢驗機構,而在之后奶粉生產的每個流程,所有原料和半成品、最終成品都需要經過獨立實驗室檢驗。同時,在立法上,荷蘭僅奶粉生產需要遵循的,就有包括國際、歐盟及其本國在內的超過10部法律法規……
值得一提的是,在荷蘭,奶農還要保障奶牛的身心健康!他們規定要保護奶牛的身體,比如不能去除牛角、禁止剪短尾巴,還規定奶牛每天到戶外的時間,根據牧場面積規定養殖數量上限等……
相信能經受荷蘭如此嚴格管理的奶粉生產企業,恐怕不會出現“沒有實力去做生牛乳為奶基的奶粉”的情況。反而,如果是質量嚴格控制、儲存得當的“大包粉”,在生產流程完善的企業中,營養和安全性同樣有保障。
正確認識奶粉其實在宋亮看來,嬰幼兒配方奶粉屬于配方化的產品,從醫學、食品***來看的話,首先應該最重配方,其次是原料,再次是工藝。三者都重要,但考慮時也要有所側重。企業在沒有配方優勢或是配方趨同情況下,會突出原料優點,以體現產品的差異性,例如周期短。其實一定時間以內,營養價值沒什么差別,概念是“人造”出來的。
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也表示,現在母嬰行業內,家長(消費者)存在太多誤區,而有的企業卻去迎合甚至誘導來營銷,而且還作為“成功”的標準,這類情況值得反思。
最后,宋亮提醒消費者,有必要了解好的配方的重要性,然后對原料、工藝也有所了解和要求,才能真正選到合適孩子的產品。
我是知食君,對食品有嚴格要求的媒體奶爸,歡迎點擊關注,了解更多兒童喂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
大家還在看:
醫學博士解讀香蘭素:國標制定很謹慎,有害、妨礙轉奶無科學依據
奶粉上火、羊奶粉治過敏……這些奶粉“偽概念”你中招了嗎?
【奶粉知食幫】奶粉結塊、寶寶吐奶怎么辦?這些常識要知道
奶粉知食幫:一文讀懂“為中國寶寶研制”奶粉背后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