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0億南方開元基金和20億國泰金泰基金同時宣告成立,標志著中國真正意義的投資基金正式成立。20多年后,截至2020年9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17.80萬億,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一支機構力量。
公募基金行業發展,是中國資本市場30年成就的重要體現,也是解讀資本市場趨勢的重要線索。
日前,21世紀經濟報道對話范勇宏,亦期望從中國基金行業發展脈絡,透視資本市場變遷。
距離上一次本報訪談范勇宏已近10年,期間無論是宏觀經濟形勢、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乃至資產管理機構發展業態都已發生深刻變遷。
范勇宏在業內一直有“行業教父”美譽,且一直活躍在中國基金業的第一線。
范勇宏在中國基金發展的初期就參與基金試點工作,親身經歷和見證了基金的發展歷史。其于1998年創辦華夏基金,如今擔任鵬揚基金董事長。前者在范勇宏任內,被一手塑造成國內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培育出王亞偉、江暉、孫建冬、胡建平、楊愛斌、張益馳等一批明星基金經理。
科學的基礎制度最重要
《21世紀》:業從業20多年,你如何總結和評價公募行業的發展?
范勇宏:1998年3月,20億南方開元基金和20億國泰金泰基金同時宣告成立,標志著中國真正意義的投資基金正式成立。
20多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財富急劇增加以及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公募基金行業得到了健康發展。基金規模實現了從1998年初期的40億到2020年9月底的17.80萬億的大跨越。基金產品不斷創新,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已經成為社會公眾實現財富長期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投資者對基金的認識也從陌生、半信半疑到認可甚至搶購。
上市公司對基金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1998、1999年“防火防盜防基金”的極度排斥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向基金宣傳推薦自己,并以基金能成為公司股東為榮。基金經理投資能力不斷提高,長期投資業績明顯改善。
從1998年3月27日上證綜指1223點開始,到如今20多年來股市暴漲暴跌,又歷經2008年大熊市和2015年股市大幅調整,上證綜指僅增長了2倍。期間,一大批優秀基金經理以高達幾倍甚至十多倍的業績增長大幅度戰勝市場,為投資者創造了長期的良好回報。
20多年來,基金通過匯集廣大中小投資者的閑散資金,形成規模巨大的基金,投資于那些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促進了經濟轉型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20多年的成績是巨大的,也是當年改革者所沒有想到的。
我記得1997年,社會大眾對基金這個“舶來品”很陌生,即使***人員也是一知半解,很多人誤認為基金就是“基金會”。
基金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信用制度高度發達的產物,在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信用制度不健全,一個沒有抵押、沒有擔保、不保本又不保息的基金產品,人們相信嗎?在新興的中國證券市場上能發展起來嗎?在當時,很多人是有疑問的。
1997年11月國務院《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出臺之際,正值亞洲金融危機肆虐,亞洲股市哀鴻遍野,中國股市也是萎靡不振。公募基金就是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歷史條件下開啟了它的艱難探索之路,并在中國一步步發展起來。
20多年實踐證明,基金投資者不僅接受了這個“舶來品”,而且發展的越來越成熟,對基金收益和投資風險也完全接受了。20多年來,在金融行業普遍存在著剛性兌付的情況下,公募基金沒有剛性兌付,也沒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因經營不善而被接管或破產倒閉,這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
ETF是基金發展史的重大創新
《21世紀》: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三十年里,尤其是你在公募基金行業從業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有哪個事件印象最深刻?
范勇宏:不得不提的是,ETF這一對基金業有革命性影響的基金產品。
到2020年9月底,市場上的ETF數量328只,資產凈值規模7232億元,成為基金大家庭的主要成員之一。對于今天的投資者來說,ETF已經人人皆知,無人不曉了。然而,16年前推出第一只ETF卻面臨著重重困難和巨大挑戰。
基金發展初期,人們對于ETF這樣復雜的金融產品知之甚少,更不用說設立了。
我最早接觸ETF,大約是2000年春天,在波士頓,我拜訪美國道富銀行。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對方向我們介紹了ETF產品。說實話,當時翻譯也不明白,我也基本上沒有聽懂。到了晚上,我請了幾個華人基金經理吃飯,由于沒有語言障礙,交流的很好。其中一位基金經理說,ETF是可能是個好東西。這是我第一次接觸ETF,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0年,上交所組織開發ETF產品。我們積極投入了ETF開發工作。盡管對ETF有了一些研究,但對于具體的產品運營管理心里還是沒有底。于是,我們就想請境外顧問。
起初美國道富銀行不愿意做顧問。雙方談了很多次,也沒有談成。后來,我對道富銀行亞洲投資總監說,這個產品中國早晚也會開發出來,沒有你們的支持,可能會推遲3年;如果我們合作開發,就能夠早日出來,你們還能得到可觀的管理費分成。他想了想,最后還是同意合作了。2004年1月,經過專家評審委員會的不記名投票,我們的團隊被選定為首只ETF投資管理人。
《21世紀》:在ETF產品開發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困難,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范勇宏:ETF產品開發復雜,***性強,面臨諸多法律制度和障礙。
作為一種創新產品,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達數百個,多次反復討論并達成一致的有55個,涉及產品設立、申購贖回、成份股交易和套利等各個方面。
ETF產品的設立也沒有法律依據。ETF作為一種特殊類型基金,《證券法》、《基金法》沒有明確規定。直到上證ETF的發行和運作細節幾近完善時,最后,經過國務院特批的方式才得以解決。依據國務院意見,證監會2004年6月正式批復上交所推出ETF。
2004年4月,上交所在南京召開產品論證會,時任證監會主席助理桂敏杰親自參加會議。這是一次決定上證50ETF產品方案的關鍵性會議,我們對ETF產品定位、產品特性、投資組合管理、會計與估值等問題提出了全面的解決方案,得到證監會和上交所領導的高度認可。7月,上交所正式確定我們為首只ETF產品的基金管理人。
完成了產品設計環節,如何保證發行成功至關重要。再好的產品,發行不出去,也是不成功的。在上交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資本市場特點,首創了“股票+現金”的認購模式;投資者可以用現金認購,也可以用上證50指數成份股進行網下認購。
11月29日,上證50ETF正式發行。盡管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但發行仍極為困難。上交所領導親自出馬,我陪朱從玖總經理拜訪社保基金、中國人壽等機構投資者,希望他們大力支持。發行最后一天,我在上海從7點半的早餐時間開始一一拜見券商,共拜訪了國泰君安、光大等8家券商董事長或總經理,希望他們兌現協議,完成任務。
經過大家的艱苦努力,發行結果好于預期。12月31日,上證50ETF公告正式運作,募集資金(含股票市值)54.35億元,遠超同期***式基金平均10多億元的募集額。
2005年2月23日,上證50ETF在上交所掛牌交易。上證50ETF的推出,有利于直接將機構資金引向藍籌企業,對推動中國股票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1世紀》:如何評價這兩年來ETF的大發展?
范勇宏:ETF基于革命性創新和高效資產配置等特性,獲得《亞洲資產管理》2004年度“中國最佳產品創新獎”。之后多次摘得國際大獎。
作為中國基金發展史上的重大創新,ETF的問世對基金業的影響是革命性的。隨著股票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ETF的種類會越來越多,ETF的規模也會越來越大,ETF成為中國基金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ETF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ETF將成為投資者不可或缺的資產配置工具。
ETF能發展成為今天的數量和規模,這是當時沒有想象到的。通過參與研發上證50ETF,我們深刻體會到,創新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動力。創新是有風險的,也是非常艱難的。相比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更難,創新需要擔當。在創新過程中,積極吸收、學習成熟市場的經驗,往往能事半功倍。
買方機構要從狂熱中保持清醒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發行火熱,爆款頻出。范勇宏也提到了當年一段驚心動魄的投資經歷。
2006至2007年的大牛市。彼時上證綜指從1100點附近一路高歌猛進,2007年10月16日觸摸到6124.04點,漲幅超過5倍,造就了無數投資神話。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卷入其中,掀起追逐財富的狂潮。
《21世紀》:這一輪大牛市中,你作為公募基金公司的管理者,有哪些感觸?牛市之后即是快速回調,當時是如何應對的?
范勇宏:從2006年7月下旬開始,A股勢如破竹,上證綜指連續突破4000點、5000點、6000點大關。我們覺得市場估值太高了,基本面已經跟不上股價的步伐了。9月份市場平均市盈率高達69.64倍。
當牛向前飛奔時,很多人覺得還有牛市下半場,還能漲到萬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牛市下半場”理論,就是牛市剛剛進行到一半,現在的調整只是牛市的中場休息。上證綜指突破6000點后,他們認為“一萬點不是夢”。
股票基金凈值節節拔高,賺錢效應不斷放大。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急切地涌入基金,熱情高漲,甚至近乎于“瘋狂”,紛紛排隊搶購基金,有的甚至凌晨在銀行門口排起了長隊。這一奇觀在各大銀行網點輪番上演。為解決排隊之憂,***申購、一日售罄、比例配售,這些計劃經濟時代的字眼一夜間又回來了。
輿論一片樂觀,投資者越來越狂熱,大量資金不斷涌入,驅動市場上漲的不再是基本面而是流動性和情緒。股票價格不斷飆升,市場估值越來越高,投資難度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關閉基金申購?閉門謝客似乎和自己過不去。強制減倉?牛市中很難預測頂在何處。
10月8日起,我們連續召開臨時緊急會議討論市場形勢。隨著股指快速突破5500點,資金面隨時可能發生逆轉。由于估值過高,上市公司三季報的業績很難支撐當前的股票價格。一旦市場回調,極有可能演變成大幅調整,下跌將非常迅猛,投資者將蒙受巨大損失。
為了保護基金持有人利益,我們決定自2007年10月9日起暫停一批基金申購業務。
10月15日,中國證監會主辦的中法基金論壇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舉行,基金公司總經理及有關資本市場方面的主要負責人都參加了會議。在論壇上,很多代表喜氣洋洋,都對未來很樂觀,都預測股市還能漲,唯一不同的是漲多少不知道。股市確實到了瘋狂的階段!
當天中午,我臨時趕回公司。下午1點,我組織召開臨時投資決策委員會會議討論大幅減倉問題。
經過激烈討論,會議認為,股市泡沫嚴重,估值明顯不合理;短期市場雖然仍有可能繼續上漲,但高倉位持有股票風險很大。此外,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通脹壓力過大,宏觀調控壓力較大。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投資決策委員會做出“強制性集體減倉”的決定,要求所有主動型股票基金最高倉位不得超過78%,防止股票市場系統性下跌的風險。
《21世紀》:決策阻力大嗎?
范勇宏:有基金經理提出,統一強制性降低倉位,如果市場不斷上漲基金排名落后,基金經理的業績如何考核?這確實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我建議,當年基金經理業績只考核到10月15日的排名,之后到年底的業績排名不再考核。這樣就打消了基金經理的顧慮。同時決定停止新基金發行、關閉老基金申購。10月15日,上證綜指突破6000點大關。
當天下午,公司管理的所有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股票類投資組合開始降低倉位。投委會要求基金經理強行減倉,并在之后對一些因各種借口延緩減倉的基金經理提出了批評,表明了投委會減倉的決心。同時,再度公告,自10月15日起暫停關閉全部股票基金申購業務。
10月16日,上證綜指沖高6124.04點。
誰也不曾想過這竟是歷史性的最高點。隨后,股指一路持續下跌至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點,跌幅高達72.86%,投資者虧損慘重。其實,當時我們并不知道股指會在10月16日見頂,只是認為股市泡沫太嚴重了,主要是運氣吧。
我們管理的基金均取得了優良的投資業績。2007年全部主動型股票基金收益前10名中,我們的基金占3席,其中一只基金收益率到達200%多,特別是幾只200億左右的特大型基金,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那些相信上證“萬點論”的基金經理并沒有給投資者帶來良好的收益,特別到了2008年,上證綜指下跌65%,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51.58%,有的基金下跌超過70%。
泡沫破滅,投資者損失慘重,教訓深刻。
《21世紀》:如何理解基金規模與業績之間的矛盾?經歷了這一次市場調整,你有哪些感觸?
范勇宏:基金規模快速擴大對原有投資管理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基金規模從幾百億元迅速增長到3000億元,基金經理及投資團隊如何適應大規模基金管理模式?是否還有投資能力管理這么大的主動資金?對于一個主動股票基金經理而言,管理50億,甚至100億基金或許可以,管理300億以上的基金,其投資能力能勝任嗎?能擺脫“大而平庸”的魔咒嗎?這些問題值得基金經理思考。
集中關閉基金,在基金行業歷史上還從沒有過。基金管理人“強制關閉基金”損失了規模,但卻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保護投資者利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別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就更難了。做大規模是基金的商業模式,也是公募基金“潛規則”,面對基金非常好銷售而又非常不好投資甚至是注定讓投資者虧損的情況下,要基金規模還是要投資業績?保護股東利益還是保護投資者利益?值得基金管理人思考。
巴菲特說過:“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出“強制性集體減倉”的決定是很困難的,不僅要說服基金經理從內心認同,避免投資***預的嫌疑,還要承擔旗下所有基金業績排名下降、基金大規模贖回的風險。2007年股市真的到了萬點,誰又能承擔這種責任和壓力呢?
巨大的風險不在人人恐懼時,而在人人都覺得沒有風險時。股市避免不了泡沫,但嚴重的泡沫是不可持續的,總是要破滅的,無論是2007、2008年大牛市大熊市,還是2015年極端行情。長期投資不是永遠投資。在股市泡沫嚴重的情況下,如何處理好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的關系?也是值得每一位機構投資者認真思考的。
未來將是基金的時代
《21世紀》:對未來中國基金業和中國整個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方向有什么愿景?
范勇宏:在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時刻,科技創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科學的春天到來了。科技創新和自主替代,需要強大的資本市場融資助力。
在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年之際,中國資本市場面臨著巨大的歷史發展機遇。一是中央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
二是從股票供給看,隨著注冊制的全面實施,大量的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公司、新經濟公司上市,為資本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為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三是理財需求,房地產投資時代的結束,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打破,財富管理需求巨大。基金作為連接儲蓄與投資的紐帶,在儲蓄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公募基金將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
四是從全球看,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全球低利率或者零利率環境下,中國GDP穩定增長,并且始終保持正利率,國際投資者在中國還有很大的配置空間。
五是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正走在前所未有的正確大道上,以“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構建資本市場發展良性生態,資本市場基礎建設會更加穩固。
隨著資本市場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的加快,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長周期看,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走勢。短期看,要處理好全面注冊制帶來的股票供給過大與中長期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需要充分考慮股票二級市場的承受力,避免股市大起大落。要超常規地發展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拓寬各類中長期資金來源,為全面注冊制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資本市場的大發展,必然推動基金行業的大發展。基金種類、規模將實現歷史的跨越,中國基金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再過20年,經濟大國的中國一定會成為基金的大國,中國的“黑巖基金(貝萊德)”、“先鋒基金”將會出現,一批投資大師甚至世界投資大師也將會脫穎而出。這是中國基金發展的時代!
《21世紀》:如今,互聯網在基金行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你如何看待?
范勇宏:當前,數字經濟發展波瀾壯闊,勢不可擋。百年一遇的疫情又加快了數字經濟大發展的步伐。數字經濟的網絡效應、規模效應使得數字平臺的規模不斷擴大,范圍不斷延伸。數字經濟的發展,使服務在線化、平臺化、及時化。
令人欣喜地看到,疫情之下,越來越多基金公司開始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大營銷力度,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長遠看,互聯網渠道對于公募基金未來銷售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推動基金公司互聯網轉型提速;二是投顧服務將改變傳統的線下基金銷售生態;三是互聯網銷售平臺成為投資者首選。互聯網不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方式,客戶消費習慣也在逐步發生重大變化。
基金管理公司的一大優勢就是有大量的長期的客戶數據,但在客戶互動方面的應用和服務還非常落后。
以智能投顧為例,通過算法和產品來完成以往人工提供的理財顧問服務,客戶無需掌握太多金融市場知識就可以使用。智能投顧依托大數據的計算系統,通過機器學習與用戶友好界面相結合,提供可以和***投資管理專家一樣的投資顧問服務,從而實現從“理財超市”到“量身定做”。
智能投顧具有“私人定制”、惠及普通投資者、戰勝人性、成本大大降低的明顯優勢,特別是智能投顧妥善地解決了利益一致性問題。傳統的銷售渠道根據客戶的申購、贖回及頻繁的交易來獲取申購費、贖回費及交易傭金,與客戶之間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從而建議客戶頻繁交易,導致投資者“贖舊買新”現象日益突出。
事實證明,頻繁的交易是造成投資者損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智能投顧不以收取傭金為目的,不以頻繁的交易為目的,與客戶利益是一致的。智能投顧將會改變投資者過往購買單一基金品種的投資習慣,讓投資者享受到了資產配置的魅力,而互聯網平臺設置的一鍵下單等快捷功能,更是讓基金投資者體驗到了極大的投資便利。
可以預見,無論是基金銷售、智能投顧,還是智能風控、運營、投研管理等方面,數字化浪潮將對公募基金帶來脫胎換骨的變化。基金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