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出生的香港女孩DaphneWong,
去年6月剛從英國Falmouth大學畢業,
在大學期間,
她完成了人生第一部生態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
拿到了的英國BBC資深制片人頒發的
JuliaCooperMemorialAward,
還入圍了奧地利Inn***ruck自然電影節最佳導演。
擁有香港回歸吉祥物身份的中華白海豚,
這20年來的命運,卻一點都不吉祥:
由于水質污染、海上交通繁忙,
以及近年的一些大型基建,
導致白海豚數量從2003年的188條,
驟減至2017年的47條!
它們的生育能力也大大降低,
研究人員發現2016-2017年,
香港水域每年出生的海豚寶寶只有1只!
“人類常說自己是萬物之靈,
但絕不可以因此高高在上,
我們都要學會尊重,學會如何與其他生物共存。”
自述Daphne編輯張銳嘉
2015年我還在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個轟動香港保育屆的消息:香港水域一只編號為CH34的中華白海豚,2007年受孕失敗后,于2011年終于小心翼翼地懷上寶寶。然而好景不長,研究人員有天發現,它在海上馱著它死掉的寶寶飄浮了7天。
7天里它一次次地把孩子托上水面,希望他能夠再次呼吸,7天后,它看著孩子腐爛的尸體,實在沒了力氣,任它隨水飄浮......
這則新聞讓我非常震驚和難過,也讓我自此記住了中華白海豚這個在香港海域中脆弱無助的物種。
去年6月,我從英國Falmouth大學畢業,學習海洋與自然攝影***。2017年暑假,我回到香港拍攝了《白海豚失樂園》這部紀錄片作為我的畢業作品,片中采訪了不少香港的研究人員、保育團體和漁民,講述了中華白海豚——“海中大熊貓”在香港水域面臨的困境。
我從小在香港長大,爸媽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香港在很多人心目中可能是一個水泥森林,到處都是密集的高樓大廈。其實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香港有很多郊野公園、濕地,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有趣且色彩繽紛的物種。
香港的鳥類品種超過530種,相當于全中國野鳥數目的1/3,當你花時間觀察之后會發現,很多鳥類都有很有趣獨特的生活習慣,這也是我業余時間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
雖然小時候活動區域基本上就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但我爸媽周末經常帶我去香港周邊的山上徒步,去濕地觀鳥。我當時很喜歡看英國BBC的生態紀錄片,很喜歡在大自然中觀察各種鳥類的形態和生活習慣,就開始拿起相機拍下它們可愛的樣子。
《白海豚失樂園》獲得BBC資深制片人頒發的JuliaCooperMemorialAward
大學我如愿以償地選擇了自然攝影、生態保護的***。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想通過我的畢業作品展示給我的外國同學,香港或者內地一些物種的故事。我第一個就想到了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最常見的誤解是認為它們是魚類,沒見過的人以為它們是白色的。其實不然,中華白海豚有另一個名字,叫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它們和其他鯨類、海豚一樣,是哺乳類動物。
它們剛出生的時候是深灰色,皮膚是沒有色素的,青少年時期會出現灰色斑點,但因為它們皮膚下面有微細血管,一活動就會發紅,就好像人類活動時臉會泛紅一樣,所以我們看到的成年的中華白海豚是粉紅色的,十分惹人愛。
中華白海豚作為1997年香港回歸吉祥物,寓意著吉祥。它們在香港的象征意義也非常重要,因為中華白海豚在香港的族群其實是珠江口族群的一部分,也寓意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但這20年來,其實它們的命運卻一點都不吉祥。
拒絕生育的中華白海豚
海上交通繁忙,噪音污染,大型基建等等這些威脅,讓它們的數目從2003年的188條驟減75%,現在整個香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之剩下47條。并且由于食物不夠、棲息地遭到破壞給它們造成很大的壓力,它們開始拒絕生寶寶。
研究人員表示,在香港海域,2016年和2017年每年只有一只中華白海豚寶寶出生。
因為它們不生育,老海豚漸漸死去,沒有生力軍去補充,珠江口這個族群越來越小,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白海豚將瀕臨滅絕。
水質污染
中華白海豚分布在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國就有4大族群,其中珠江口族群是最大的族群,擁有最多數量的中華白海豚。
珠江出水口的水質污染源于上游的很多工廠,沿岸的人類也有很多廢棄物排放。我出海拍攝的時候,看到海上真的有好多垃圾、塑料,最夸張還有漂浮的椅子……
海豚是這個水域的獵食者,它們在食物鏈的頂層,吃掉的很多魚類、重金屬污染物都累積在它們體內,影響它們的免疫神經和生殖系統;當它們哺乳給寶寶的時候,毒素也給到了免疫系統還未完善的海豚寶寶,因而夭折。
唯一可以幫到海豚的方式,就是在它們經常活動的水域建立清潔的海洋公園。
香港***在十幾年前計劃建立西南大嶼山海岸公園和索罟群島海洋公園,但兩個公園中間有一條高速船航道,每15分鐘就有4條高速船經過,保護不足。所以這個計劃還在溝通中。
海上交通
在香港,香港白海豚活動的水域內有很多貨船、高速船的往來。而中華白海豚是用回升定位去覓食、溝通、導航,繁忙的交通聲音會蓋住它們之間交流的聲音。
香港在大澳附近,有一些漁民自發組織的觀豚小艇(香港人稱為哇啦哇啦Walla-Walla),用這種電船載游客出海觀看中華白海豚。
哇啦哇啦的收費比較便宜,且觀豚時間只有15-20分鐘,漁民就會比較著急想快點接近海豚,經常沖向海豚,或者圍著一群海豚,給它們很大的精神壓力。2016年還有過小艇的螺旋槳打傷海豚甚至致死的情況。
近兩年***制定了一套觀豚守則,規定它們到一定位置必須停下來,并且慢慢接近海豚,因此近些年觀豚船的行為也有很大的改觀。
香港水域中華白海豚全調查
我在片中跟蹤采訪了在香港研究中華白海豚重要的人物之一——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博士,他研究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20年。
通過日復一日的研究調研、每周3-4次的全天出海觀察,洪家耀博士和他的團隊對香港海域僅剩的47只白海豚了如指掌。它們用身上的斑點、圖案、背鰭塌陷的一些特征區辨別它們,對每一只進行編號、起昵稱,會定期出海對它們進行觀察。至今已經辨認出900只海豚個體。
不同斑點、圖案的白海豚背鰭
編號CH34的中華白海豚——“***繩”背鰭
這20年間,洪博士經歷了很多中華白海豚的死亡、受傷,比如海豚媽媽抱著孩子的尸體在海上漂浮了7天。這一只的編號是CH34,昵稱是“***繩”,因為在研究人員觀察它的10年間,它的背鰭上都有一條***繩,可能是海上的垃圾掛在上面了。近期這條***繩才掙脫下來,但是它的背部塌陷了,現在背部是變形的。
WL212的故事是洪家耀博士研究生涯最難以忘懷的,當時發現它的時候是在大澳附近水域,尾巴受傷,在漂浮,無法潛水。
研究人員在海上每天檢測它的情況,希望它能夠在海里自愈,可后面***決定捕捉它,嘗試幫它進行人工治療,結果被送到海洋公園過了些日子就死掉了。
片中受訪漁民黃榮根
片中除了洪家耀博士,我還采訪了一位漁民代表黃榮根。他說漁民管中華白海豚叫“海豬”。通常海豚多的地方就會有很多魚,所以漁船會跟隨白海豚的腳步去捕魚,但每次江豚和中華白海豚都會從他們捕魚的網中搶一些魚吃,也是最新最好的魚,所以漁民對白海豚是又愛又恨。
《白海豚失樂園》分別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放映過。放映到海豚媽媽抱著寶寶一路飄浮、WL212事件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人都眼泛淚花。很多觀眾看完片都十分激動,常常提到的問題就是:為什么香港研究20年之久的物種中華白海豚,現在只剩下47條?
Daphne和片中研究人員合影
《白海豚失樂園》這部片子是對我的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通常拍紀錄片都有一個團隊,而我當時一個人做完所有導演、寫稿、拍攝、錄音、航拍后期***,也感謝所有在整個過程中幫助到我的人,比如幫我寫音樂的朋友。
拍攝幾乎0預算,攝影器材一部分是我管學校借的,一部分是我大學期間***打兩份工買的,出海拍攝也是蹭研究人員的船,沒花一分錢。
整個片子***周期有一年半的時間,當時暑假拍攝結束,我就回英國繼續上學,片子的后期***我花了整整兩個月。白天上課,晚上就在剪輯室里通宵剪片。
出海30天,拍到滿意的畫面只有3天
雖說***過程艱苦,但這段時間確實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歷之一。平時我會拍陸地上的其他物種,鳥類,蜜蜂,這些都很容易看到、拍到,通過它們生活習性的研究,也很容易預估它們下一步的動作。但因為拍白海豚的時候我們在海上,在船上,根本看不到它們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這一天的出海會不會看到白海豚。每天的等待都很煎熬。
看到不等于拍到,拍到不等于拍得好。整個暑假,我跟隨研究人員出海30天,至于拍到我滿意的想要的畫面,只有3天。
第一天出海的時候我心情很激動,早上9點左右跟研究人員***上船,開到研究的海域大概30-45分鐘,他們每個人3個小時輪班。
第一天不僅海豚沒有出現,我還因為冬天浪大暈船,根本沒法拍攝,研究人員在甲板上也坐不穩。我特別緊張焦慮,擔心會不會這么多天都拍不到,畢業作業都交不成。
拍攝的很多時候我都是靠研究人員找海豚的。他們有望遠鏡,能比我更快捕捉到海豚的身影。有時候我不想打擾他們的研究工作,只得等他們拍完告訴我,那時候海豚已經走了。
最幸運的一天,是看到一群15只中華白海豚組團覓食,那一次真的很震撼,因為通常最多3-5只一起覓食,而且出水比較安靜,出幾次就下潛了。
我們當時已經結束研究觀察,準備回港口,突然看到它們,它們在我們船旁邊跳出水面,真的跳得好高,好像在隨著我們船一起游一樣。風平浪靜,只能聽到海豚的呼吸聲,當時真的好想跳下船跟那它們一起游泳!
航拍海豚,難上加難
用航拍找海豚更是難上加難。每次航拍我都會很注意,避免對它們帶來不必要的滋擾。慢慢拍得多了,我發現海豚聰明到能看到航拍機,航拍的時候它們很清楚有飛機在它們上空飛,所以我不能飛太低,因此畫面也有所影響。
因為它們跳上來幾次就下潛,用航拍機找到它們的時候可能已經是最后一下了。很多時候都覺得好煩為什么找不到海豚,或者回去看片子的時候發現只在角落捕捉到它們,很快就逃走了,這片子就廢掉了。
在海上航拍的時候,航拍機經常因為海風大而歪掉,或者一直在抖,其實啥也拍不到。最幸運的時候追到了海豚,只能拍到5秒的畫面。
在大自然里,整個人都會平靜下來
雖然已經習慣了抗二三十斤的器材上山下海,甚至因為等延時在沙丘里過夜,還因為趴下來拍鳥被螞蟻咬過,有時候覺得做生態攝影還真是挺難的。但一進到大自然里,我整個人都會平靜下來。透過望遠鏡看看小鳥,觀察和自學我能學到很多東西,很享受這個過程。
在香港,關心生態的年輕一輩真的不多。我想通過一己之力,呼吁人類不要忘本、無止境地發展。
未來我很堅定地要做生態紀錄片和生態保育的工作。哪怕用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去影響到更多人關注生態,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