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魚是舟山市四大經濟魚類之一。舟山市四大經濟魚類是指大小黃魚、帶魚和墨魚,其產地在世界著名的舟山漁場。在歷史上,四大魚類是舟山漁場的代表性魚類。舟山帶魚頭尖口大,到尾部逐漸變細,好像一根細鞭,頭長為身高的2倍,全長1米左右,1996年3月中旬浙江有一漁民曾捕到一條長2.1米、重7.8公斤的特大個體,這條“帶魚王”后來被溫嶺市石塘鎮小學的生物博物館收藏。帶魚分布比較廣,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國沿海各省均可見到,其中又以東海產量最高。
帶魚屬于洄游性魚類,有晝夜垂直移動的習慣,白天棲息于中、下水層,晚間上升到表層活動,我國沿海的帶魚可以分為南、北兩大類,北方帶魚個體較南方帶魚大,它們在黃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魚汛,秋天結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魚汛,南方帶魚每年沿東海西部邊緣隨季節不同作南北向移動,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東海帶魚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舟山金塘李子舟山金塘李子,因產于舟山金塘島而得名。金塘李子果實圓形,果大核小,皮薄色青,果肉鮮紅,肉厚質脆,汁多味甜,酸度適口,被列為浙江省十大名果之一。舟山人將金塘李子制成20多種蜜餞產品和李子酒,其中化核加應子是傳統出口產品中主要蜜餞品種,最受東南亞各國消費者的歡迎,李子酒也已經全面進入歐洲市場,在俄羅斯尤其受青睞。金塘李子成為了舟山一張叫得響的名片。
金塘李子單果平均重60克,最大果重110克,果面底綠色,果粉厚、灰白,果肉鮮紅色,近核部紫紅色,由內向外逐漸變淡,呈放射狀色帶,肉質脆嫩、纖維少、味酸甜、多汁、微香,果肉含碳水化合物12%,蛋白質0.71%,果酸0.79%,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舟山梭子蟹梭子蟹,學名“蝤蛑”,有些地方俗稱“白蟹”。因頭胸甲呈梭子形,故名。甲殼的中央有三個突起,所以又稱“三疣梭子蟹”。舟山梭子蟹肉質細嫩、潔白,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雌蟹紅膏滿蓋,口味極佳。梭子蟹可鮮食,或蒸、或煎、或炒,或一切兩半燉豆板醬,或用蟹炒年糕、炒咸菜、煮豆腐,是沿海一帶居民餐桌上的常菜。亦可腌食,就是將新鮮梭子蟹投入鹽鹵中浸泡,數日后即可食用,俗稱“新風搶蟹’。過去,漁民因梭子蟹產量高,常挑選膏滿活蟹,將黃剔入碗中,風吹日曬令其凝固,即成“蟹黃餅”,風味特佳。
三礬海蜇海蜇,別名水母,白皮子,屬于海洋腔腸動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鈣、碘、磷、鐵等,營養極其豐富。新鮮海蜇的刺絲囊內含有毒液,毒素由多種多肽物質組成,捕撈海蜇或在海上游泳的人,海蜇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因此在海外享有盛譽,被視為水產珍品。
海蜇是一種生長周期短、生長快、恢復力強的水產品,其資源容量遭到破壞后也容易得到恢復,但是,由于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資源量年變動極大,有時多得來不及加工處理,任其躺在海灘上,而有時卻又無影無蹤無覓處。但近年來,在山東、遼寧、浙江一帶海蜇養殖業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相對穩定了每年海蜇的產量。
舟山大黃魚大黃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鮮食可紅燒、清燉、生炒、鹽漬等,烹調幾十種風味各異的菜肴。咸菜大黃魚是舟山人待客的家常菜。大黃魚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耳石有清熱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膘有潤肺健脾、補氣止血作用,膽有清熱解毒功能。
舟山群島海域是大黃魚的主要產地之一,歷史最高年產量曾達到13.2萬噸。每年立夏前后,大黃魚在集群產卵時會發出叫聲。雌魚的叫聲較低,同點煤氣燈時發出的哧哧聲相似;雄魚的叫聲較高,像夏夜池塘里的蛙鳴。在木帆船生產時,漁民都把耳朵貼在船板上聆聽叫聲,判斷魚群的大小和密集程度,以及魚群的深淺,進行捕撈。
大黃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鮮食可紅燒、清燉、生炒、鹽漬等,烹調幾十種風味各異的菜肴。咸菜大黃魚是舟山人待客的家常菜。大黃魚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耳石有清熱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膘有潤肺健脾、補氣止血作用,膽有清熱解毒功能。近年來,由于捕撈強度過大,大黃魚資源越來越少,產量也隨之減少。目前,舟山已建起人工養殖大黃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