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老話“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往往能夠從一個人的眼睛里看見一個人內心世界的變化。孟子曾說“眸子不能掩其惡”,意思就是說眼睛是掩飾不住你內心里真實想法的。《禮記》中也有記載“凡視,上于面則敖,下于帶則憂,傾則奸。”古人認為,視線高于面部,則顯得倨傲;視線低于腰帶,則表現(xiàn)出憂愁;如果視線傾斜不正,則表示心術不正。
而且根據(jù)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人們認為眼球如果向正上轉動,就表明他在思考、判斷、分析,所以這個時候他說出來的話,或許會比較違心,或者是意識化;眼球向正下運動,則表示感到了羞愧、不好意思;眼球向右上運動,則表明夸張的想象,或者是正在說謊等等。
無論是古代的哲人,還是現(xiàn)代的學者,都認為眼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甚至,民間也有很多關于眼睛的俗語和認識。民間的普羅大眾,或許對眼睛的認識不如哲人、學者們深刻,但也有著自己的智慧在其中。
就比如說“雞睛不可交,犬眼休為伴”這句老話,老祖宗就認為,有著雞一樣眼睛的人,是不可以與之交往的,有著狗一樣的眼睛,是不能夠與他們?yōu)槲榈摹?/p>
那么“雞睛”和“犬眼”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
所謂“雞睛”,我們可以看到雞的眼睛小而圓,而且瞳孔還有黃色的特征。人們認為有這樣眼睛的人,比較兇惡,而且往往還會自食惡果,所以老祖宗教導我們,盡可能地遠離他們。
再來說“犬眼”,犬眼往往是呈三角形,眼睛的顏色或是黃色,或是青色。老祖宗認為,這樣的人往往喜歡談人長短,不講禮儀,所以勸誡人們盡量不要與這樣的人為伍。
老祖宗往往會將一個人的眼睛和一些動物聯(lián)系起來,一個人有鼠目,所以此人就會有老鼠身上的某些特征;一個人如果有虎目,他就會有老虎的特征。
就比如說常遇春的長相是“豹頭狷眼”,所以狷眼,就是猿猴的眼睛,猿猴有著心思靈巧的特征,所以常遇春作為明朝的開國大將自然也有這樣的性格特點。在古人的描述中,貴人往往是龍、鳳、虎、獅等等,這些在傳統(tǒng)文化中比較正面的動物眼睛;而一些貧苦之人、心懷鬼胎之人的眼睛,往往和老鼠、蛇、豬、羊等等,這些在人們眼中含貶義的動物掛鉤。
但其實,老祖宗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比較片面的,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我們不能夠從一個人的眼睛就判斷出一個人的特點,從而斷定是不是與這個人往來。
古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是源自于古代的“天命論”。人們認為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富貴貧賤都是生來注定的,就比如說《初刻拍案驚奇》中提到了,民間有這樣的一句俗語“命若窮,掘得黃金化作銅;命若富,拾著白紙變成布。”這種天命主導人生的思想,貫穿了整個古代社會。
陳勝吳廣起義都要借助“大楚興,陳勝王”的“預言”;劉邦起義之初,也需要借助“斬白蛇”,給自己冠上赤帝之子的名頭,等等。甚至歷代的帝王,在出生之時,都會有“異象”,這些都表明了古人篤信所謂的“天命論”。
但是到了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摒棄了“天命論”,相信“人定勝天”。所以像“雞睛不可交,犬眼休為伴”這樣的俗語,已經(jīng)失去了它們所依賴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