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大變革時期。從周王室衰微,周平王將都城東遷至洛邑開始,到秦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為止,共有481年時間。
周幽王不僅烽火戲諸侯,還廢長立幼,立了寵愛的褒姒之子為太子,導致原太子的外祖父勾結犬戎攻破都城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而后,諸侯擁立了周平王,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才得以東遷至洛邑,東周開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
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相傳為孔子所修訂。戰國因西漢劉向所著的《戰國策》而得名。春秋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戰國從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由于東周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所以戰國并不完全屬于東周時期。
春秋戰國形勢春秋時期,諸侯國有上百個,由余周王室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能力,各國相互征伐。大國兼并小國,強國吞并弱國,天下一派混亂。
也就是在這動蕩中,中華文明不斷孕育。各諸侯國人才輩出,相繼變法圖強,有識之士們縱橫捭闔,探尋治國救民之道。老子、孔子、鬼谷子等都是這一時期涌現出來的杰出人物,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的黃金時期,被稱為“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學說得以形成和發展傳播。
春秋五霸第一霸主齊桓公
周平王東遷后,秦國不斷吞并周圍戎族部落,成為了西方強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本就是個大諸侯國。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使國力增強,又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聯合中原各國打敗戎人,阻止敵人侵擾。此后又多次召開諸侯大會,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并犒勞齊桓公,齊桓公成為了春秋第一位霸主。在齊桓公晚年,寵信易牙等小人,齊國內部發生了權力爭奪戰,內政混亂。
爭奪霸主的宋襄公
齊桓公死后,宋襄公協助齊孝公繼位。由于這層關系,宋襄公也想當霸主。可宋國是小國,宋襄公既沒實力又沒能力。宋襄公僅舉著一面“仁義”的大旗,就四處會盟,引起齊楚等大國不滿。結果在與蠻楚較量中,宋襄公白白丟了性命。
年逾六十仍壯心不已的晉文公
原來依附于齊國的一些諸侯國不斷轉依附楚國,正當楚國積極準備稱霸時,年逾60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他整頓內政,增強軍隊。又趁周王室內亂,王子帶篡權,他抓住機遇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并送出逃的周襄公回王都,成功奪得了“尊王”的旗幟。后經晉楚城濮大戰,打敗楚軍,回師途中在踐土會盟,晉國由此確立了盟主地位。
秦穆公稱霸西戎
在晉楚爭霸中,秦穆公也想稱霸中原,但在與晉國交戰中屢次受挫,他后來采納了百里奚的建議,向西發展,最終拓土千里,稱霸西戎。
楚莊王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晉文公去世后,晉國大權逐漸下移,到了大夫家族手中,晉國大夫們明爭暗斗,晉國上下不滿,給楚國提供了可乘之機。
此時楚莊王一改往日沉溺酒色的作風,重用伍舉、蘇從和孫叔敖等人,改革內政、發展國力。趁晉國權臣趙盾逝世,晉國大夫們忙于重新分配權力,楚莊王再次攻打夾在楚和晉兩國之間的鄭國,兵鋒直指晉國,最終晉楚之間爆發邲之戰,晉國部隊如同一盤散沙,楚國如愿稱霸。
吳越崛起,勾踐臥薪嘗膽
在晉楚忙于爭霸中原時,吳越兩國在長江下游快速崛起,晉國為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楚國于是聯合越國,晉吳和楚越之間多次征戰,吳王吳王闔閭戰死,他的兒子夫差立志為父報仇,成功打敗越王勾踐,與晉國爭做中原霸主。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趁吳王夫差北上爭霸,發兵攻入吳國都城,不久就滅掉了吳國,越王勾踐也北上會盟諸侯,成為了春秋霸主。
春秋小結歷史上的春秋五霸是有爭議的,其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位是無可爭議的霸主,爭議主要在在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這四人之間。
在春秋初期,有上百個諸侯國,到春秋末期,只有七個大國和十幾個附屬國。在大國爭霸中,小國就在拉鋸鏈上不斷受到攻擊,隨時有被兼并的可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最典型的是夾在晉楚之間的鄭國,從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98年的11年中,晉國四次伐鄭,楚國七次伐鄭,沒有安寧的時候。
戰國七雄經過春秋爭霸,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推翻智氏,瓜分晉國,有學者也將“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宋國、衛國、中山國等,最終被七雄兼并。
李斯入秦后,為秦王嬴政提供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即“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
韓國最弱,最先被滅
韓國在申不害變法時期達到鼎盛,十數年間,諸侯不侵。
由于韓國地勢被魏秦所圍,無法發展,成為列強圍欺的地帶。韓國最弱,又臨近秦國,成為秦王一統天下路上的第一個眼中釘。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滅。
趙國
趙國在趙惠文王時期達到鼎盛,他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數敗秦軍,在關東聲名大振。直至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中秦計臨陣換將,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軍被秦軍合圍,生困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殺,趙軍全體投降,40萬降卒全部被秦軍殺害,血流成河。后又經邯鄲之戰,趙國實力迅速下滑,再無法與秦國抗衡。
韓國被滅后,秦國就將目標鎖定在了趙國。在韓國被滅兩年后,秦國趁趙國遭受旱災,兵分兩路合圍趙國都城邯鄲,趙王被迫投降,趙國被滅。
魏國
魏國地處四戰之地,然而魏文侯雖居于危地又有稱王稱霸的野心,他是戰國最早推行變法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樂羊為將,用李悝變法,用法治國,魏國蒸蒸日上,首先稱雄七國。在以后的戰爭中,魏國“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國稱霸中原長達百年。直到馬陵之戰,魏軍大敗,齊秦接連向魏國發起進攻。
在秦國相繼滅掉韓國和趙國后,七雄中再也沒有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了。公元前225年,秦兵在攻擊楚國的過程中,突出奇兵包圍了魏國的都城大梁,秦將王賁(ben)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城,魏國滅亡。
楚國
楚國從楚成王時期開始崛起,到楚莊王時期稱霸中原。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改革變法,楚國兵強馬壯。至楚威王時期勵精圖治,積極拓展,使楚國成為雄距大江南北的大國,楚國到達最鼎盛時期,在楚威王死后。楚懷王即位,他一開始用屈原變法遭到貴族阻撓,后來又遭遇張儀“詐楚”事件,在與秦爭奪戰中,楚懷王客死秦國,楚國迅速衰弱。
秦滅魏國后,秦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開始了滅楚之戰,公元前223年,在與秦軍相持1年后,楚將項燕兵敗身亡,楚國被滅。
燕國
周武王伐紂滅商后封其弟召公于燕,因此燕國以七雄中血統最為高貴自居。公元前316年,燕國內亂,齊宣王趁機滅燕國,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又扶持公子職歸國即位,即燕昭王。燕昭王納賢良,改革內政,發展國力,任用樂毅合縱攻齊盛,極一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燕昭王去世后,燕國迅速衰落,淪為弱國。
與秦國接壤的4個國家相繼被秦滅亡,剩下的只有燕國和齊國了。燕國的實力在六國之中僅強于韓國,早在秦國滅趙時,秦兵就已經攻取了燕國都城,只是燕王等人逃到了遼東,到公元前222年徹底被秦滅國。
齊國
齊桓公死后,齊國內亂,齊國霸業告終。后來齊國大權逐漸由大夫們把持,國家、高家、鮑家等,在晏嬰向齊期間,齊國再次名揚諸侯,晏嬰去世后,齊國大權漸漸被田氏把持,直到公元前391年,田和自立為國君,即齊太公,并被周安王冊封為侯,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齊太公三傳至齊威王時,他任用田忌、孫臏為將,齊國再次變強。齊威王死后,齊宣王即位,他趁燕國內亂滅了燕國,同時秦趙重兵攻齊。公元前288年,秦王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又過兩年,齊湣王滅宋國、南侵略楚國、西侵韓趙魏,想要吞并二周(后來分化出的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成為天子。前284年,燕國樂毅伐齊,齊湣王出逃,后來田單雖然復國,但齊國國力大傷,已經無法與秦抗衡。
齊國由于離秦國稍遠,自覺很安全。又被秦國的諾言蒙蔽,既不援助其他國家抗秦,也不積極自衛。秦國滅五國之后,勢如破竹,公元前221,秦王命王賁伐齊,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用時十年滅掉東方六國,結束了長達四百多年的諸侯國各自為政、互相攻伐的時代,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