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張圖片,大家一定見過這種泡菜,很多人都吃過,它叫什么?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名字很多;中文學名:甘露子。
甘露子別名:螺螄菜、寶塔菜、地蠶、地蕊、地母、米累累、益母膏、羅漢菜、旱螺螄、地鈕、地牯牛、甘露兒等等。產地包括我們山西。
我縣其他地方人叫什么?我不知道,我隨母親的叫法,把這個菜就叫“滴露”。
但是我今天提供的圖片僅僅是同科同屬植物水蘇,而非甘露子。它們的地上部分很像很像;今天的圖片是我拍照的,我挖了根,沒有挖出地下肥大塊莖,所以定為水蘇。
水蘇是傳統中藥,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歸類在中品.菜部中,是不是我們應該理解為《本經》的水蘇是甘露子才對?沒有塊根的水蘇是不是應該歸類在草部?我沒有整明白!網友怎么看?
《神農本草經》:“味辛微溫。主下氣,辟口臭,去毒,辟惡。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生池澤。”
《中國植物志》:“民間用全草或根入藥,治百日咳、扁桃體炎、咽喉炎、痢疾等癥,根又治帶狀瘡疹。”
唐朝大臣孟詵(shēn)在《食療本草》中記載“(水蘇)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產后中風服之彌佳;煮汁洗頭,白屑不生”
其中“煮汁洗頭,白屑不生”我們不妨一試!
《中藥大辭典》:
【出處】《本經》
【別名】芥蒩(《本經》),雞蘇(《吳普本草》),香蘇、龍腦薄荷(《補缺肘后方》),芥苴、勞蒩(《別錄》),野紫蘇、山升麻、烏雷公、朋頭草、陳痧草(《湖南藥物志》),水雞蘇(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水蘇的全草。7~8月采收,曬干。
【性味】辛,微溫。
【功能主治】疏風理氣,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癥,肺痿,肺癰,頭風目眩,口臭,咽痛,痢疾,產后中風,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損傷。
《中藥大辭典》成書于上世紀70年代,可以看出較“西化”,其實這樣有利于“赤腳醫生”閱讀使用。“止血消炎”比“清熱解毒、止血消腫”更好理解。
以上圖片應該是水蘇,而非甘露子,因為我沒有挖出塊根,對嗎?
下面再說一說“甘露子”
甘露子與水蘇是同科同屬植物,長得很像。
《中國植物志》:地下肥大塊莖供食用,形狀珍奇,脆嫩無纖維,最宜作醬菜或泡菜。貴州用全草入藥,治肺炎、風熱感冒。
《飲膳正要》:味甘,平,無毒。利五藏,下氣,清神。(名滴露。)
《全國中草藥匯編》:甘露子
【別名】寶塔菜、地蠶、草石蠶、土人參、地牯牛草
【來源】唇形科水蘇屬植物甘露子StachyssieboldiMiq.,以全草或塊莖入藥。夏秋采全草,秋季采挖塊莖,洗凈,鮮用或曬干。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祛風熱利濕,活血散瘀。用于黃疸,尿路感染,風熱感冒,肺結核;外用治瘡毒腫痛,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2~5錢。外用鮮根莖適量搗爛敷患處。
【備注】在湖南認為本品能補中益氣,故用以治神經衰弱,頭暈目眩,病后體虛,氣虛頭痛,疳積等癥,供參考。
朋友,您見過田里種植的甘露子秧苗嗎?知道附近有種植的嗎?歡迎發照片留言,謝謝!
疫情防控人人有責,保護我們的美好家園,迎接更加燦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