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晉縣,很容易讓人認為晉縣在簡稱為晉的山西,實際上晉縣在河北。說到徽縣,很容易讓人認為徽縣在安徽,實際上徽縣在甘肅。與安徽有關的還有一例,這就是黃梅縣。黃梅縣確實非常容易被認為是安徽城市,原因很簡單,因為黃梅戲。
我國有五大戲曲劇種,分別是京劇、評戲、越劇、豫劇和黃梅戲。黃梅戲影響之大不用多介紹,即使你不是戲劇發燒友,也一定會哼上兩句《天仙配》的名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因為緊鄰安徽,黃梅縣的這一戲曲形式很快就傳入安徽,逐漸成為安徽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戲曲種。
湖北省位于我國的中部偏南,有12個省轄市,1個州,4個省直轄的縣級行政區。黃岡是湖北省位置最東的省轄市,而在黃岡市的東南與安徽省、江西省的三省交界處,黃梅縣就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黃梅縣是湖北省所有城市中長江流經的最后一個,長江出同隸于黃岡市的武穴后,就與江西省共有長江。黃梅縣最南端有個小池鎮,名氣不大,但小池鎮隔著長江相望的那座城市可是大名鼎鼎,這就是江西九江。中唐大詩人白居易那篇千古流傳的《琵琶行》,就是在九江寫的。
?
黃梅和九江實際上還有很多聯系。我們都知道秦末漢初有一個著名的反王英布,先跟項羽后跟劉邦,最后因謀反被劉邦干掉。項羽封為英布為九江王,國都在六(今安徽六安),現在的江西九江在當時也是英布地盤。英布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下令修建九江城。不過這個九江城并不在長江南岸的江西九江,而在長江北岸的湖北黃梅,故城在今黃梅縣城西南約七十里的地方。
黃梅縣東南部有個與安徽省宿松縣共有的湖泊,叫龍感湖。龍感湖的名氣似乎也不怎么大,但有一個世人皆知的成語就與龍感湖有關,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龍感湖就是古代雷池的一部分,位于鄂、皖、贛三省交界處。
?
就現在的行政區劃來說,黃梅位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雞鳴三省之地。而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黃梅又稱為“吳頭楚尾”。春秋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有兩大強國,中游是楚國,下游是吳國。楚國和吳國的交界地帶,就在黃梅附近。楚國控制黃梅則能向東窺視吳國,又能將黃梅打造成楚國的東大門,反之亦然。
黃梅這個地名出現的時間較晚,統一南北朝的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6年),老當益壯的隋文帝定名為黃梅。為啥不叫綠梅、紫梅?偏偏叫黃梅?這是因為轄區內有一山一水,山曰黃梅山,水曰黃梅水,故稱黃梅縣。又為啥叫黃梅山不叫綠梅山?很簡單啊,山上種滿了誘人的黃梅,你見過綠梅和紫梅嗎?所以就叫黃梅山了。
到了唐朝,黃梅縣隸屬于淮南道的蘄州,蘄州治所在今黃岡市蘄春縣。唐朝到懿宗之世,國事已不可為,山東濮州人王仙芝封自己為均平補天大將軍,帶一票弟兄扯了反旗。王仙芝的反唐意志還不如他的小兄弟黃巢堅定,經常和唐朝討價還價。唐朝對王仙芝的態度非常明確:剿不盡先言和,能剿盡則剿。王仙芝的能力不如黃巢,在經歷了早期的高光時刻后,王仙芝被唐軍滿世界追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三月,唐軍招討使曾元裕在黃梅縣打敗王仙芝,被殺五萬多人。王仙芝本人戰死在黃梅。王仙芝的余部投靠了“前二當家的”黃巢,事情越鬧越大。
黃梅縣歷經唐、宋、元、明、清諸朝不變,皆隸屬于蘄州。不過在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之前,黃梅縣的治所在今黃梅縣城西北,此年才遷到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