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酒友的眼里,山東人屬于名副其實的能喝酒。或許是受到了《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敞懷豪飲的一幕,很多外地人來到山東,都想親眼目睹下山東人到底有多能喝。
但最后他們發現,山東人除了能喝酒,他們在酒場上懂得更多。從我,一個東北人的角度,看山東酒事,山東人懂喝酒并不是夸出來的。
作為地道的東北人,我的酒量的確也可以,和我拼酒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要么趴在酒桌上,要么被人攙扶著回家。
自從去了一趟山東,和當地一位認識不久的朋友喝完后才知,能喝算不了什么本事,對我影響很深的是他們對酒、對禮儀、對情懷的見解,這也就是今天我所要說山東人更懂酒。
一、山東人最懂酒場禮儀
其實,山東人喝酒注重禮儀,或許就是受到了當地儒家文化的影響。山東為著名的儒家文化發源地,當地人非常注重禮儀文化,在酒場上也是如此,從不含糊。
山東的正式酒場是“四陪四客”8人席,四位主人互為犄角,方便照顧客人,雙方交叉而坐,也方便大家交流。但一般的宴席規矩不會這么嚴格,一般主陪、副陪、主賓、二賓位置確定之后,其他的位置基本都是隨便坐。
一般是涼菜上齊,或者上了四個熱菜后,主賓就宣布酒席正式開始,各種感謝、各種祝福,主陪先提酒,每提一杯酒,都會有不同的說辭,辭令之多讓人嘆服,提完三杯就后,接著由副陪再提三杯,等他們一圈提完后,酒量不好的就已經差不多了,但這酒宴才剛剛開始。
等到四個陪酒的都過了一輪喝完之后,如果賓客還沒喝倒下,那就要開始“亂戰環節”了,四位主人分別交叉單獨敬四位客人,尤其是對話多的,看起來還很清醒的人敬酒更頻繁,一般都是先干為敬,一口一杯。
基本喝酒前我是山東的,喝完以后,山東是我的!
二、山東人能喝酒更懂酒
在他們眼里,只要喝起來舒服,口感好,那么,此酒就是佳釀,很少考慮價格、產地、包裝等其他因素,所以山東的本地的景芝酒、孔府家酒、趵突泉等其實售價都不算貴,名氣也不算大,但在山東本地銷量還是都不錯的。
山東能養活幾十個酒廠,但偏偏沒有全國知名的品牌也是這個原因。
擺在山東人餐桌上的白酒有一個特點:低度酒和醬香高度酒居多,主要是因為這2類酒“醉得慢,醒得快”。
茅臺等一眾大牌白酒并非首選,畢竟價格太貴,不是普通人能消費得起的。在低端酒領域,他們更喜歡一些好喝不貴的白酒,諸如二鍋頭和本地的白酒。
他們尤其對本地酒更加情有獨鐘,比如趵突泉酒,因當地趵突泉而成名的一款酒。在他們眼中,此酒就是當地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加之好喝不貴,難得為一款佳釀。
但現在的很多愛酒人士越來越青睞醬香型白酒了。原因是醬酒沒有真假之說,只有價格高低,讓酒友不甘心的是,很多醬酒太貴了,喝不起,例如茅臺、郎酒等等。
當然也有一些質優價廉的醬香酒,成為愛酒人士的口糧酒。
如遵仁臺等醬香酒,喝起來感覺非常懷柔,就像是一汪清泉流過喉嚨一般,溫潤如玉!酒液微黃透亮,酒花堆積不散,入口綿柔回甘,落口爽凈余長!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價格,一些知名度不高,但品質不錯的醬酒,其低廉的價位當成口糧酒是真的不錯。
山東人的酒局時間一般都比較長,和幾個山東人一起喝酒的時候要有心理準備,3個小時是打底的,一些朋友聚會時間會更長,山東人的勸酒功夫也是一流的,絕不強制你喝,但勸酒詞中浸染著一股學術的氣質與善良的霸氣,句句有板有眼,循循善誘,卻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余地,足以讓人酩酊大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