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一、生字組詞
咆:咆哮熊咆
哮:咆哮哮喘
嗓:嗓子嗓門
黨:黨員***
淌:流淌淌血
啞:沙啞啞語
揪:揪住揪心
呻:***
廢:廢紙荒廢
二、多音字
折:zhé打折zhē折騰shé折本
沒:mò沒落méi沒有
三、近義詞
咆哮—怒吼驚慌—驚惶擁戴—擁護
沙啞—嘶啞放肆—放縱痛苦—痛楚
四、反義詞
黎明—黃昏驚慌—鎮定清瘦—富態
沙啞—清脆放肆—拘謹痛苦—歡樂
五、詞語解釋
咆哮:形容水流奔騰轟鳴,也形容人暴怒喊叫。文中是指洪水來勢兇猛,奔騰呼嘯。
驚慌:害怕慌張。造句:洪水來時,大家驚慌失措,不知該如何應對。
獰笑:兇惡地笑。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穩。造句:小孩子一開始學走路,總是跌跌撞撞的。
擁戴:擁護推戴。造句: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深受群眾擁戴。
沙啞:(嗓子)發音困難,聲音低沉而不圓潤。
***:指人因痛苦而發出聲音。文中是指木橋在洪水的沖擊下發出響聲。
攙扶:用手輕輕架住對方的手或胳膊。
六、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黎明時分,山洪暴發,村莊里一片混亂。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寫在危急關頭,老漢挺身而出,組織群眾撤離。
第三部分(第14-23自然段)寫橋塌了,小伙子失去了生命,老漢也以身殉職。
第四部分(第24-27自然段)寫洪水退后,一個老太太來祭奠她的丈夫和兒子。
七、主題思想
本文寫了一位老***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橋梁的事,贊揚了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員,在危難面前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
八、課內問題
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答:黎明時分,當洪水襲來時,村里的老支書冒著生命危險,公正無私地指揮一百多號人有序地走過木橋,最后卻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卷走了。
2.這篇小說寫了一位怎樣的老支書?找出描寫老書記神態、語言、動作的句子,結合相關情節說說你的理解。
答:這篇小說寫了一位臨危不亂、心系群眾、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老支書,同時他還是一位父愛如山的好父親。
神態: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語言: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
神態、語言、動作: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3.畫出描寫雨、洪水、橋的句子讀一讀。聯系老支書在洪水中的表現,說說這些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雨: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洪水: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橋: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橋。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
突然,那木橋轟的一聲塌了。
對雨、洪水和橋的描寫都屬于環境描寫,作用是:渲染洪水暴發時極度危急的氣氛,襯托出老支書的臨危不亂,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風亮節。
4課文為什么以“橋”作題目?
答: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老支書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
5、小說最后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系,和同學討論這樣寫的好處。
這樣寫的好處是體現出了老支書的大公無私。構思新穎,設置懸念,前后照應,讓人意外之余又覺得很悲壯,達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課文13窮人
一、生字組詞
洶:洶涌洶洶
涌:洶涌涌現
澎:澎湃
湃:澎湃滂湃
濺:迸濺飛濺
熄:熄燈熄滅
困:困難困境
淋:淋濕淋雨
嘿:嘿嘿
糟:糟糕糟蹋
霉:倒霉發霉
喃:呢喃喃喃
皺:皺眉皺紋
勺:飯勺鐵勺
二、多音字
強:qiang強迫qiang強盜jiang倔強
鋪:pù店鋪pū鋪床
三、詞語解釋
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滾。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擊。
心驚肉跳:形容擔心禍患臨頭,非常害怕不安。
抱怨:心中不滿,數說別人不對;埋怨。造句:這事只能怪你自己,不要再抱怨別人了。
蜷縮:蜷曲而收縮。
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不得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錯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結果。受:承受。造句:他因踩到自己扔在地上的香蕉皮而滑倒,真是自作自受。
魁梧:(身體)強壯高大。
黧黑:(臉色)黑。
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憂慮:憂愁擔心。
三、近義詞
溫暖—暖和舒適—舒服安靜—寧靜抱怨—埋怨
潮濕—濕潤激動—感動魁梧—高大嚴肅—嚴厲
憂慮—憂愁
四、反義詞
溫暖—寒冷舒適—難受困難—容易潮濕—干燥
寧靜—喧鬧蒼白—紅潤僵硬—柔軟蜷縮—舒展
香甜—苦澀倒霉—幸運
五、課內問題
1、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答:本文主要講了在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
2、課文的題目是“窮人”,從哪里可以看出“窮”?
答:(1)桑娜的丈夫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著危險出海打魚,清早出去,深夜未歸。
(2)桑娜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干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艱難。
(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地病死在稻草鋪的床上。屋里又潮濕又陰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這些描述飽含作者的感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
3、課文為什么以“窮人”為題?
答:(1)題目中的“窮人”不僅僅指桑娜、西蒙兩家人,更指當時沙皇統治下的所有窮人。(2)課文以“窮人”為題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兩家的貧窮,這是沙俄時期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就是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桑娜和漁夫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舉動:在自己有五個孩子要養的情況下,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的事例,謳歌了窮人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上流社會的腐朽與墮落。
4、漁家的小屋“溫暖而舒適”這樣的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這個人物有什么作用?
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干干凈凈,爐子里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
側面烘托出桑娜的勤勞能干,體現出漁夫一家的生活雖艱辛,卻也很溫馨。
5、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看看這些描寫體現了人物怎樣的思想品質?
答:從這些描寫中,可以桑娜和漁夫都有一顆寧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善良仁慈的心,都有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的好品質。
六、課文主題
本文記敘了在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贊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七、句子賞析
體會句中省略號的作用。
①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表示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
②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省略遞減的次數)
③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表示語意的跳躍)
④我嘛……縫縫補補……
(表示說話結巴,欲言又止)
八、“兩個人沉默了一陣。”沉默中,桑娜會想些什么呢?聯系課文內容,寫一寫桑娜的心理活動。
桑娜會想:丈夫出去打魚能安全回來,該是多么好啊!西蒙死了,我把她的兩個孩子抱了回來,也沒經過丈夫的同意,我該想他怎么說呢?生活的壓力已經夠大了。丈夫會同意嗎?我們都是窮苦人,他會同意我的做法的。
課文14在柏林
一、多音字
柏:bó(柏林)bǎi(柏樹)bò(黃柏)
數:shǔ(數數)shù(數學)
假:jiǎ(假裝)jià(度假)
二、近義詞
虛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頓—暫停大概—可能
寂靜—平靜指手畫腳—評頭論足不假思索—毫不猶豫
三、反義詞
緩慢—迅速健壯—虛弱停頓—繼續奇特—普通
寂靜—喧鬧指手畫腳—沉默不語不假思索—猶豫不決
四、理解詞語
沉思:深思。
奇特:跟尋常的不一樣;奇怪而特別。
指手畫腳: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也形容輕率地指點、批評。造句:他總喜歡對別人指手畫腳,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假:憑借;依靠。
嗤笑:譏笑。
神志不清:知覺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婦人因痛失兒子而極度悲傷導致的精神錯亂。
大概:表示不很準確的估計。
五、句子解析
1.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這一環境描寫渲染了戰爭帶來的悲涼氣氛,德國彌漫著的失敗情緒;也是暗寫戰爭慘烈,戰死者眾多。下文老兵夫婦的遭遇與這處伏筆照應。
2.“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復數著。
反復出現的作用是:1.暗示戰爭讓老婦人失去了三個兒子;2.表現老婦人內心無法言說的痛苦;3.形成一個懸念,推動情節向前發展。
3.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寂靜”是表象,隱含了人們內心的“動”。車廂里的婦女兒童,哪一個沒有喪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話,使他們陷入沉思,引發了他們的共鳴,使他們聯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六、問題歸納
1.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什么?
在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兩個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個兒子而發瘋的老婦人,老兵說明原因及后續即將也上戰場的故事。
2.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么區別?
第一處“靜”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攝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3.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于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后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后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于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七、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寫列車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婦人的舉動引起了兩個小姑娘的嗤笑,老兵對此很不滿。
第二部分(3):寫老婦人變成這個樣子的原因及老兵此行的目的。
第三部分(4):寫車廂里靜得可怕。
八、課文主題
這篇課文寫的是在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兩個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個兒子而發瘋的老婦人,老兵說明原因及后續即將也上戰場的故事。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以及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