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古人寫文章原來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這樣肯定會給閱讀帶來很多的麻煩:
一是要讓讀者自己來斷句,減慢了閱讀的速度,因為一邊讀還要一邊默默加標點符號。
二是容易出現歧義,改變了原來的意思。如廣為流傳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兩種斷句法就是完全相反的結果,一種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種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當然肯定還有其他麻煩,不一一列舉了。
再說到題目寫的,古人為什么發明“之乎者也”的語氣詞,這些語氣詞,大多時候感覺是一點用也沒有,一點意義也沒有。我由此想到,用這些語氣詞,是不是就是為了好斷句呢?比如開頭的語氣詞“其、蓋、唯、夫、且夫、若夫、既而……”,結尾的語氣詞“也、矣、乎、耶、哉、焉……”,這樣讀的時候就很容易知道句首和句尾,讀的時候方便斷句,而且也不容易出錯,出現歧義。
請高手們指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