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由來已久的知識錯用問題。因為用的人多了,用的時間久了,錯誤逐漸變成了正確的。這種現(xiàn)象在文化流傳上時有發(fā)生。
“七月流火”出自哪里,原文到底是什么意思?
這個成語出自《詩經(jīng)·國風·豳風》: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這里面“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都是指十月之后開始記日子,即“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這是豳歷紀日法。
?這句詩實際上是農(nóng)人記錄從年中到第二年開春的農(nóng)耕之事。
中國古時候的歷法向來與天象有關(guān)。這里的“火”是指“大火”星,即天蝎座的主星——心宿二,《詩經(jīng)》年代夏歷五月間(即仲夏夏至前后)黃昏時心宿二出現(xiàn)在天空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六月以后,就漸漸偏西向下行。
到了七月黃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七月流火”,就是“心宿二”晚上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預(yù)示寒冷的季節(jié)就快要來到,天氣逐漸涼爽起來。
再來看這句詩就很明白了: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沒粗衣,怎么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一同去,把飯送到向陽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興。
所以“七月流火”實際上是指天氣漸漸轉(zhuǎn)涼的意思。
但是“流火”兩個字的形象很讓人聯(lián)想到火焰的跳動,既有特色又貼切,加上后來者用的歷法和春秋時期的觀星歷法不大相同,漸漸地就以訛傳訛變成用來形容“七月的天氣炎熱得像在火上炙烤一樣。”
不過從這種心宿二的照片來看,說它“流火”也不為過。
其實最主要還是歷法的改變,人們不再需要星象知識,而在幾千年前人們沒有別的***來確定農(nóng)時,只能夜觀天象。所以基本上人人都識星,放在今天,說起“大火”星,一般都會誤認為是“火星”吧。
實際上這個“火”甚至都不讀“huo”,古讀huǐ,是天蝎座的主星。
而太陰歷的七月放在今天實際上是八月了,要想觀察到真正的“七月流火”,得差不多到陽歷的九月底去了。不讓人誤會都難,所以第七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已修改了,“七月流火”:也可形容天氣炎熱。
實際上就是官方證訛了,這個流動的“大火”星,就真的變成熱死人的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