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做事情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
無為,是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主流的解讀是不做違反客觀規律,違反自然的事,這樣理解當然很贊。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對“無為無不為”這5個字,可以有5個層面的理解。
第一層:做事不如不做事,什么都不做,就是什么都做了。很多時候,做的多錯的多,還不如什么都不做。從翻譯上來說最直接了當,但邏輯上說不通。表現了一種消極的態度,顯然,離,無不為,差距甚遠。
第二層:不做事本身,就是一種做事。面對復雜局面,什么都不做,以靜制動,靜觀其變。某些情況下,淡化處理,比倒行逆施要強得多。但僅僅靠無為,大多數情況等于是在聽天由命。
第三層:不帶功利心地做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個境界就高多了,不會因成敗得失影響情緒,可以集中精力,專心致志。但是,只管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似乎也不大妥當。
第四層:以不做事的心態來做事。不以做事為事就可以無所不為,老油條都是這樣做事。常以無事的態度對待有事,等于置身于事外,可以旁觀者清,心境如古井不波,反觀世情,從而處理起來游刃有余,有條不紊。事情做得多了,自然就能達到這一層次。
第五層:這一層的境界很難理解,也很難用文字表述。因為這是神仙境界,超出了俗世習慣,需要看透紅塵,識破真相。凡人依賴完成來獲得安全,這種有為,永無止境,就像驢子前面永遠吊著胡蘿卜。只有超越凡人階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想做的事情的本身就是目的,這樣做事注定成功不會失敗。
雖千萬人吾往矣,理想主義者可以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自身安危完全置之度外,盡人事、聽天命。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失之余都要歸“靜”。
其實世間萬象,人們對于世間萬事萬物的觀察,都可以有五個層次的理解,從表象到潛規則到深層到內在本質。通常呈現在人們眼前,都只是事物的表象,真相究竟如何,每一個***領域都藏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