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
寫在前面的話
今天我們來一起說說這三字經中關于“六”的常識,
“六”中所講的幾個內容,似乎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跟我們日常的飲食、勞作、教育相關。
下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六谷
《三字經》中所說的六谷稻、梁、菽、麥、黍、稷,其中稻是指水稻;梁是指高梁;菽是指大豆;麥是指小麥;黍是指黃米、稷是指小米。
我們現在常聽說“五谷雜糧”,為什么《三字經》說“六谷”呢?主要差在這個“梁”,有許多學者認為,高粱跟稷是同一種東西,《九谷考》中就說稷是高粱的大名,但也有人認為稷是小米。那么到底是五谷還是六谷呢,其實不必較真。五谷”之“五”很有可能也并不是指確切的數值“五”,而是同“三”、“百”等說法一樣,只是虛數。古代不但有五谷,六谷,甚至還有百谷之說。“五谷”說之所以盛行,很大程度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
《論語·微子》有句俗語稱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不去勞作的人到了農田就不認識農作物了,是變相地說一個人懶。關于這句俗語還有一個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有一次子路在后面掉了隊,便向一個正在勞作的老農問路,卻被對方嘲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子路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自覺冒失,恭敬的站到一旁等老人忙完。也許是見子路謙虛知禮,老農邀請子路去自己家過夜,竭誠款待,還叫出兩個兒子來和客人見禮。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后,把這件事對孔子講了。孔子覺得對方應該是避居的隱士。讓子路再回去看看,但最終沒有碰到。也許是怕老師覺得遺憾,子路便評價說:“隱居起來不做官是不對的。如果說長幼間關系不可廢棄,君臣間的關系又怎么能廢棄呢?獨善其身的做法只能明白大道而已,是不能弘揚正道的,君子應該以成為國之棟梁為目標而造福一方。”
六畜
《三字經》中所說的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很簡單啦,就是指馬、牛、羊、雞、狗和豬,這些動物本來都是野生的。后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并通過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六藝
《三字經》中的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最早起源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是周朝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科目。
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內容;
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內容;
射是射箭技術的訓練;
御是駕馭戰車技術的培養;
書是識字、書寫、作文的教育;
數包含數學等自然科學及宗教技術的傳授。
六藝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1一曰五禮
即五種禮儀,包括吉、兇、賓、軍、嘉。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兇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
2二曰六樂
是指《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這六樂分別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中使用:《云門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大咸》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
3三曰五射
五射是指五種射技,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并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4四曰五馭
御:駕駛馬車的技術。五馭是指“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意思是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5五曰六書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6六曰九數數:指理數、氣數(運用***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的運動規律。“九數”的細目,《周禮》并沒有列出。東漢的鄭玄在他的《周禮注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鄭司農所言:“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今天關于“六”的常識我們就說到這里啦,敬請期待三字經接下來的內容,我們不見不散。
往期文章:
三字經中的五岳、五色、五味、五臭分別都是什么呢?
《三字經》--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經》--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三字經》---唐劉宴方七歲舉神童做正字
更多文章請關注“國學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