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國內最令人頭疼的入侵生物,恐怕非水葫蘆莫屬了。
水葫蘆又叫鳳眼蓮,原產于南美洲地區,因為根與葉之間有一個像葫蘆一樣膨大的部位,因此而得名。
從外表上看,水葫蘆的莖葉垂懸在水上,蘗枝匍匐于水面,在開花季節時花朵非常美麗,看起來像是鳥類的眼睛,因此被稱之為“鳳眼蓮”。
在1901年時,水葫蘆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引入到我國,慈禧在自己的花園中還引進過這種植物。在上個世紀40-50年代時水葫蘆被當作豬飼料,在我國南方多個城市推廣。再后來還因為它須根發達,分蘗繁殖快,管理方式粗放等特點,使得它們成為了凈化水質的好幫手。正是因為以上的原因,導致它們在我國許多水域中都有出現。
但沒想到的是,水葫蘆在我國境內沒有天敵,再加上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繁殖速度非常快。一株水葫蘆5天就可以繁殖出1棵水葫蘆,而該水葫蘆5天后又會加入繁殖大軍,單株水葫蘆在環境合適情況下,只用一個月就可以生產近4000株個體。
再加上養殖場逐漸走向精細化飼養,不再使用水葫蘆作為豬飼料,使得水葫蘆在我國南方水域泛濫成災。
由于水葫蘆枝葉繁盛,導致水面以下的水生植物無法光合作用而死亡,而水生植物是當地生態鏈的基礎,水生植物的死亡也導致了食物鏈被破壞,以至于水生動物也大量死亡,給當地漁業帶來大量損失。
更為重要的是,水葫蘆交錯縱橫,導致原本的航運路線被阻擋,給當地的船運帶來了不小的破壞。
還有,水葫蘆雖然能夠富集水中的鋅、鉛、汞、鎳、鎘等重金屬和去除水體懸浮物的功能,可以凈化水質,但要知道的是它們只會富集重金屬而不會消化它們。當水葫蘆死亡后,重金屬又會從它們的身體里被釋放出來,導致水體再度被污染。也就是說,水葫蘆雖然能富集水中的重金屬,但它們并不能徹底水中的重金屬,需要人們將水葫蘆捕撈上岸,再進行無公害處理,如此才能清除水中的重金屬。
水葫蘆怎么消失了?首先我們要說,水葫蘆并沒有完全從我國水域中清除出去,還有一些地方的水域中依舊存在著水葫蘆,只不過在許多地方水葫蘆都逐漸消失了。
在過去我國消滅水葫蘆,主要是通過人工打撈、機器打撈的方式打撈水中的水葫蘆個體,但只要有一個水葫蘆沒有被打撈上岸,就會導致水葫蘆卷土重來。而且該方式還非常費錢,導致年年投入大量資金治理水葫蘆,但年年都會泛濫。
后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水葫蘆在原產地之所以沒有泛濫,是因為原產地內有一種昆蟲叫做“水葫蘆象甲”,它們專門以水葫蘆為食,使得水葫蘆難以進行光合作用,導致水葫蘆死亡。
在美洲地區還生活著一種大型“老鼠”水豚,它們就喜歡進食水葫蘆,控制著水葫蘆的數量。但由于水葫蘆象甲和水豚都不是原產于我國,貿然引進有可能會導致它們危害我國生態。
盡管我們無法采用生物防治來控制水葫蘆,但是科學家們發現我們可以通過凈化水質來達到控制水葫蘆的目的。研究發現,水葫蘆喜歡生活在富營養污染的水體,如果人們能夠將當地水域的水質凈化,將能夠有效控制水葫蘆的生長。比如:我國云南滇池曾經污染嚴重,滇池內的水葫蘆也泛濫成災。隨著滇池的治理,滇池的水質已經達到了IV類,凈化后的水質再加上人們不斷捕撈水葫蘆,使得這里的水葫蘆得到了有效控制。
除了滇池之外,還有許多原本水質較差的水域,如今也得到了有效治理,當地的水葫蘆蔓延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除了凈化水質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水葫蘆難以翻越物理屏障,如果在水葫蘆的邊緣設置圍欄,能夠將它們牢牢地控制在同一個水域。
當然,現如今許多地方的水塘被填平,以及許多水塘都已干涸,也是導致水葫蘆越來越難以見到的原因之一。
總結水葫蘆的泛濫曾給我國帶來了非常大的經濟損失,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威脅著當地的生態鏈健康運轉,為此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將它們控制住,但至今為止還沒能徹底消滅。
正是因為入侵生物給我們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所以現如今我們才會對外來物種管理非常嚴苛,禁止任何人私自攜帶外來生物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