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白豆藉。主產于泰國、柬埔寨、越南,我國云南、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栽培;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寇”和“印尼豆寇”。于秋季果實由綠色轉成黃綠色時采收,曬干生用,用時搗碎。
【藥性】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應用】
1、濕阻中焦及脾胃氣糟證
本品可化濕行氣,常與藿香、陳皮等同用;若脾虛濕阻氣滯之胸腹虛脹,食少無力者,常與黃芪、白術、人參等同用,如白豆楚丸(《太平圣惠方》)。
另外,本品辛散人肺而宣化濕邪,故還常用于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證。若濕邪偏重者,每與薏苡仁、杏仁等同用正如三仁湯(《溫病條辨》);若熱重于濕者,又常與黃芩、滑石等同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
2、嘔吐
本品能行氣寬中,溫胃止嘔,以胃寒濕阻氣糟嘔吐最為適宜。可單用為末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藥,如白豆蔻湯(《沈氏尊生書》)。若小兒胃寒,吐乳不食者,可與砂仁、甘草等藥研細末服之。
【用法用量】煎服,入湯劑宜后下。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用。
【鑒別用藥】豆蔻、砂仁同為化濕藥,具有化溫行氣,溫中止嘔、止瀉之功,常相須為用,用治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但豆蔻化濕行氣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麓臨床上可用于濕溫痞悶,溫中偏在胃而善止嘔3砂仁化濕行氣力略勝,溫中重在脾而善止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