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美國聯邦***成立后,國會通過了“重建外交部法案”,外交部成為美國聯邦***組建的第一個部,它不但負有處理外交事物的責任,還兼管貨幣管理、人口統計、掌管國璽等內政事物。由于職能廣泛,國會將其改名為國務院,將外交部改名為國務卿。200多年來,隨著美國聯邦***行政機構不斷完善,國務卿的內政職能逐漸弱化,目前只保留著掌管國璽等少數職能,但國務卿的名稱沿用至今,其作為內閣首席閣員的地位也延續下來。依照美國憲法規定,國務卿是僅次于總統、副總統的第三號行政官員,也是次于副總統、參眾兩院議長的總統第四順位繼承人,還是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這種地位是其它部長難以企及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美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急劇提升,國際事物在美國總統的工作日程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大,國務卿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隨著國務院的規模日益膨脹,雇員從建國之初的數十人擴大到目前的6萬余人,預算規模達到500多億美元。
國務卿在任上能積累大量的政治資本與人脈關系,卸任后,這些“無形資產”仍然發揮很大作用。很多國務卿卸任后通過“旋轉門”機制進入美國重要智庫、基金會、大公司、知名高校任職。還有就是著書立說者也不在少數,他們既是外交戰略的規劃設計者,又是外交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更是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他們根據親身經歷撰寫回憶錄,如第56任國務卿基辛格所著的《大外交》《白宮歲月》《論中國》等都已成為世人推崇的經典著作和文獻資料。
國務卿就本質而言是總統的顧問而不是同僚,其能量的大小不僅取決于其本人的能力,更多的還是取決于總統的政治需要與總統的關系,以及國際大形勢的發展。如果總統不擅長外交事務,則國務卿的作用就會更加凸顯,如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就把外交事務“外包”給了國務卿杜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