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用的日歷是公歷,比如2019年4月3日,但對于生日老人一般喜歡說陰歷,比如是八月十五出生的,還有一些傳統節日也是按陰歷說的。還有大家常說的農歷。
但是這三種歷法來歷是什么、哪個比較準什么的大家可能有些不清楚了。
咱們平常說話的時候往往把公歷說是陽歷。這個說法其實很準確,公歷就是以太陽為基準確定的歷法,一天就是地球黑夜白天更替一個循環,之所以有這個循環變化是因為太陽照耀下地球自轉的結果。還有,一年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結果,春夏秋冬等季節的變化則是由于太陽照射角度不同產生的。從這里看出來,稱呼公歷為陽歷是恰如其分的。
陰歷則是以月亮為基準確定的。月球圍繞地球轉動,有陰晴圓缺、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月相變化,這種變化就是朔望,從一個新月到下個新月之間這叫一個朔望月。
另外還有一種歷法叫農歷,比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小大暑、秋分、冬至等等,這種歷法其實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個回歸年而制定的,其實也是一種陽歷,不過它的主要用途是指導大家從事農業耕種和表現物候用,而不是用來記年。
我國歷史上一直采用的是陰歷和農歷共同使用的陰陽合歷,平常記事、交流用陰歷,由于一直是農耕社會,農歷也是極為重要的,是安排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依據。記載國家大事用的是某某皇帝的年號加陰歷的體系,不過這種***有弊端,因為皇帝使用年號可不用等到某年的整數再記載,換皇帝了、甚至某個皇帝執政期間換好幾個年號,給紀年和記事帶來很大不便。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確立我們的紀年方式采用公歷紀年。
采用公歷紀年對于一些傳統思想比較嚴重的人來說可能無法接受,特別是那些當時看不起西方社會、視西方為蠻夷的人更是如此??蓪嵲拰嵳f,在紀年方面,公歷由于是采用太陽的運行周期進行計算的,更為科學和準確。而陰歷和農歷結合的使用,歸根結底也是太陽在起作用,特別是農歷的各個節氣的變化,更是地球繞太陽直接作用的結果,這一點跟公歷的記時方式沒什么兩樣。
上世紀一枚既有公元紀年又有農歷紀年的郵戳
其實還有一種***可以看出來哪個準確不準確,就看這個歷法針對運行期間跟地球和太陽之間實際變化的調整的頻率多寡來確定,比如地球繞太陽365.2242天一圈,按一年365天算,實際用時要多一點,這多出來的時間每四年換算成增加一天,為的是讓時間回到365天的軌道上,多出一天的這年叫閏年。而陰歷則零散的多,它是按照月相29.5306天為一個循環變化的,按一年365天算,還要保證是12個月,那么怎么安排月數呢,于是每年就要有大月、小月還有閏月。大家是不是感覺出閏月的時候要比閏年多的多呢,也給生活帶來了不便。所以以方便生活和紀年說,哪個簡單哪個就準確。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