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殼中因巖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而震級是地震強度的量度,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然而一次地震后,人們可能通過各種渠道看到不同的震級大小,并奇怪為什么一個地震多個震級?其實這是由于地震是有不同測定資料決定的。
新的震級國家標準《地震震級的規定》(GB17740-2017)將震級分為實測震級和發布震級。地震發生以后,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有關省級地震臺網中心根據不同資料實際測定的震級就是實測震級,比如地方性震級ML、面波震級Ms、寬頻帶面波震級Ms(BB)、短周期體波震級Mb、寬頻帶體波震級MB(BB)和矩震級MW,它的特點是震級表示是由一個“M”和下腳標字母共同組成,不同的震級標度實際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地震的大小,對于地震震情分析,地震預報以及科學研究等其他工作的展開,可利用實測震級資料進行深入研究。
發布震級最能反映地震實際的情況,是從實測震級中“優選”而來,均不加下腳標,只用M表示,各級地震工作部門或機構對外發布地震信息、科學宣傳工作,電視臺、廣播電臺、報刊、雜志和網站等進行新聞報道等工作時,均使用地震部門對外發布的震級M,對于社會公眾而言,一個地震只有一個震級。
根據不同震級大小,我們又可以將地震進行劃分,其中3>M≥1的地震為微震;5>M>3的地震為小地震;7>M≥5為中等地震;M≥7為大地震;M≥8為特大地震。
作者:四川省地震局祁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