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是需要媽媽時刻陪伴、呵護,精心照料的
一次查房經歷——幾年前的一天,科里醫生正在查
房,我們走進一個僅僅50多天的小嬰兒床邊,發現這孩子的異常“舉止”,“擠眉弄眼、點頭哈腰”,哎,瞬間又消失了,再觀察一會,這動作又來了。
于是,我們馬上給孩子做進一步檢查,腦電圖檢查顯示,腦電波異常紊亂波-高輻尖波、棘波,確診是嬰兒痙攣癥,于是及時與家長溝通,家長非常配合治療,并進行了幾年隨訪,孩子現在與正常兒童幾乎沒什么區別,已經上了小學。
每個孩子的身體發育與健康,的確讓家長非常非常的關注。一旦有個頭疼腦熱,又有哪個家長能不著急上火,跟頭絆子上醫院找醫生?尤其孩子的每一個第一次,第一次發熱、第一次抽風、第一次拉肚子,甚至會讓家長驚出一身冷汗來,那叫一個折騰……
嬰兒痙攣癥,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抽風”,沒經歷過此病“騷擾”的家長,可能聞所未聞,或者半信半疑,甚至不愿意接受孩子生此病的事實,是不是醫生太過危言聳聽?嚇唬我們?
其實,并非如此,因為,此病的臨床表現比較特殊,一般不經意間,很難看出孩子有什么地方不正常,而且發病非常突然,有稍縱即逝的感覺。
嬰兒痙攣癥最重要的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小年齡,預后越好。因為,此病是一種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并非常人所說的“肌肉痙攣”那么簡單,它將影響著孩子未來智力發育和運動功能發育,因此,不能不重視。今天我們就給家長介紹嬰兒痙攣癥。
嬰兒痙攣癥是什么疾病?
一、嬰兒痙攣癥是什么疾病?是癲癇嗎?1、什么是嬰兒痙攣癥?
嬰兒痙攣癥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小兒神經系統疾病,是嬰兒期的癲癇性腦病綜合征。主要臨床特征為頻繁的痙攣發作,特異性高峰失律腦電圖,精神運動發育遲滯或倒退。
嬰兒痙攣癥(又名west綜合征):多在1歲以內起病,4~8個月為起病的高峰。
此病的臨床表現就是——“痙攣”,痙攣發作特點多呈成串發作,每串發作可連續數次或數十次不等;同時可伴有嬰兒的哭聲(或尖叫)、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往往在孩子睡前(瞌睡)和剛剛睡醒的時候出現突然的痙攣性發作。
痙攣發作的具體表現形式為屈曲型、伸展型和混合型三種,以屈曲型和混合型居多。
屈曲型痙攣:發作時,嬰兒的前臂向前舉并內收,頭和軀干(身體)向前屈呈點頭狀。
伸展性發作時,嬰兒頭后仰,雙臂向后伸展。
通俗點理解:嬰兒痙攣癥是以小嬰兒突然的點頭哈腰、鞠躬屈曲為癥狀的、并且腦電波異常紊亂的一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
嬰兒痙攣癥?是“肌肉痙攣”嗎?不是的,來看看什么概念
2、什么是小兒癲癇綜合征?
這里家長可能又暈圈了?痙攣癥我們還沒明白,又鬧出個小兒癲癇綜合征,兩者之間有什么關聯嗎?是的,因為我們想了解痙攣癥,就會考慮它是不是癲癇?而癲癇綜合征是:
由一組相近的并且具有特定臨床表現和腦電圖改變的癲癇,又稱腦電-臨床綜合癥,是癲癇的特殊類型。也就是說它既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又有腦電圖高輻紊亂波的電生理改變。
而嬰兒痙攣癥既有上述特異性臨床表現如全身痙攣、點頭哈腰,還有腦電圖的高輻紊亂波。所以,《兒科學》在《癲癇》一章中明確的解釋:嬰兒痙攣癥是小兒癲癇綜合癥的一種臨床類型,而癲癇綜合癥又是癲癇的特殊類型,因此,嬰兒痙攣癥就是癲癇的另一種類型。
溫馨小貼士一:簡而言之,嬰兒痙攣癥不是一般的“肌肉痙攣”,而是類似于癲癇發作的腦電-臨床綜合征。需要告訴家長的是:凡是涉及小兒神經系統發育和疾病,都沒有小病。雖然此病的發病率為3~5/萬,但是,此病可以使80%~90%的患兒遺留智力和運動發育落后的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誰家也不愿意成為這萬分之3~5的孩子。來跟我們一起了解嬰兒痙攣癥究竟是什么病,它的預后怎么樣?
嬰兒痙攣癥究竟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二、嬰兒痙攣癥的主要發病原因有哪些?其實至今痙攣癥發病原因并沒有明確的定論,由于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專家研究共識:嬰兒痙攣癥的發病,可能與嬰兒各階段生長發育、各系統具有易感性和脆弱性。
也就是說,嬰兒各系統正處于發育階段,因此,任何外界的***都更加容易使嬰兒受侵襲,這就是導致嬰兒容易被各種病原侵襲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為什么低月齡嬰兒(4~8月)更易發病的原因所在:
1、母親孕期感染:巨細胞包涵體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及弓形蟲感染是孕期最常見感染,可以導致胎兒宮內發育不全或畸變。因此,這是孕期重要的檢查項目之一。
2、圍生期腦損傷:比如母親有妊娠高血壓、產前子癇、妊娠糖尿病、過期產兒、羊水重度污染等,都會引起胎兒宮內窒息或宮內窘迫,導致出生缺氧缺血性腦病和顱內出血的風險增加。另外,胎兒臍繞頸、臍扭轉、過期產兒均會導致宮內窘迫。
妊娠高血壓、糖尿病、子癇等都是胎兒宮內窘迫的高風險
3、早產兒及腦發育異常:如果胎兒過度早產,尤其34周以下早產兒,各系統發育不良,尤其胎兒期腦發育不良。
先天性腦發育不全
4、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癥、維生素B6缺乏癥、神經皮膚綜合征如結節性硬化癥、腦瘤(崎胎瘤)等均有導致痙攣癥的風險。
先天性遺傳性代謝性疾病的篩查
5、家族遺傳史:家族遺傳如直系親屬、父母近親結婚,發生染色體異常如21-三體綜合征(先天愚型);家族有癲癇病史。
6、其他:如產傷、顱內感染(化膿性腦膜炎)、中毒等因素也是具有痙攣癥的風險。
提倡優生優育
嬰兒痙攣癥的發病原因,是此病發病的基礎,尤其遺傳代謝性疾病(苯丙酮尿癥)、腦發育異常、神經皮膚綜合征(結節性硬化癥)和圍生期腦損傷都是痙攣癥的風險因素,因此,國家提倡優生優育,孕期定期檢查,做有關病毒檢測、做新生兒疾病篩查等等,就是為了保證胎兒期腦發育。
三、嬰兒痙攣癥的主要癥狀有哪些?1、嬰兒痙攣癥的主要癥狀:
痙攣——是此病最典型的表現,具體形式有以下3種:
1)隨意性點頭:大部分患兒會出現隨意性的點頭抱團樣,是痙攣癥的特殊表現。
2)身體向前向內屈曲:可見嬰兒全身肌肉顫抖、攣縮,頸部、軀干、雙臂屈曲內收,呈“點頭哈腰”樣屈曲型痙攣。個別的頸部后仰、四肢外展為伸展性痙攣。或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內收,頸部屈曲為混合型痙攣。
3)“閃電樣痙攣”發作:這種類型的痙攣發作特別迅速,轉瞬即逝,肌張力的改變并不明顯,如果稍微不經意,不容易發現或者剛才的表現。因此被稱為“閃電樣痙攣”。
點頭抱團、鞠躬屈曲、閃電樣發作
2、伴隨癥狀有2種:
伴有雙眼凝視或上翻:這也是嬰兒痙攣癥典型特征,是一種意識改變,具體表現為瞬間出現頻繁的眼球震顫,如雙眼凝視或瞬目轉動,上翻或斜視;甚至是僅僅有眼皮頻繁顫抖,不留心就不易發現。類似于孩子的“擠眉弄眼”、搞怪的表現。
突然哭叫或凝神不動:這也是嬰兒痙攣癥的特征性表現,孩子在痙攣發作前往往無故哭叫,瞬間自己就不哭了,家長會覺得“很乖”,或像武俠電影描述“被點穴”而“定住了”的感覺,我們叫“失神”發作。
伴隨癥狀:凝神、哭鬧
3、痙攣發作前后的典型特征有3點:
1)時間短促、成串發作:痙攣發作每次時間短促,僅有數秒,或<10秒,但是具有成串發作的特點,每串連續數次或10次不等。我們稱“閃電樣痙攣”,稍縱即逝,因此有不易發現的特點。
2)常于瞌睡或剛醒出現:孩子欲睡不睡狀態,或睡覺剛醒,意識朦朧,是痙攣發作的前兆。往往孩子就是在似睡非睡、或剛醒的時候,容易痙攣發作。
3)痙攣后疲倦:一般孩子發作之后,彷如大哭一場,顯得勞累和疲倦,反而進入一種精神萎靡和嗜睡狀態。
溫馨小貼士二:
家長可能又暈圈了,什么主要癥狀、伴隨癥狀還有典型特征,我們哪里記得住?我們歸納了幾點:點頭哈腰、鞠躬屈曲和成串發作,家長就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一步檢查確定診斷,家長不可以想當然,要相信科學。
發作典型特征:成串、瞌睡或剛醒、之后疲倦
四、如何做到早發現、早診斷?痙攣時家長該怎么做?嬰兒痙攣癥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是因為,痙攣表現具有瞬間“閃電樣”的特性,稍縱即逝的感覺;且還與孩子平時某些動作類似,比較容易忽視,比如一般家長看見孩子點頭覺得很自然。
那么,我們從孩子的各種表現和活動中,怎么甄別痙攣發作呢?有沒有什么竅門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就要求媽媽、爸爸留心觀察抱著孩子的各種感覺:
媽媽早期識別孩子的異常表現
細心觀察:
1)點頭抱團:媽媽抱著寶寶感覺與往常不同,寶寶突然身體前傾、連續點頭、兩手臂彎曲抱成團。
2)愣神發呆:媽媽仔細觀察,發現寶寶有那么一個瞬間突然“楞神”了,即表情呆滯、眼無神,對任何***全無反應。
3)閃電成串發作:媽媽還可以發現寶寶點頭抱團或“愣神”僅僅幾秒就消失,但又連續的、一串串的、反復出現,而且,發作會越來越頻繁,一天可以達10次左右。
4)肌張力的感覺:媽媽抱寶寶的感覺應該比較敏感,假如寶寶第一次發作沒有發現,但是,抱著寶寶媽媽會感覺肌張力的變化,發作時寶寶與媽媽有抵抗感,而且肌肉顫抖,發作間隙寶寶會軟弱無力,肌張力減低的表現。
痙攣發作后精神萎靡
痙攣發作時家長的正確做法:
當孩子發生痙攣時,提醒寶媽一定不要慌張,你的處理***將決定了寶寶的安全:
1)家長務必保持鎮定,將孩子平放于床上,松開衣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將頭偏向一側,防止孩子口腔中有乳汁、嘔吐物反流窒息。
2)保持室內安靜,孩子發作時不可拍打、搖晃、呼叫,因為此時孩子意識狀態未恢復,任何強烈的外界***都于事無補,反而可能使情況更加糟糕。其實,痙攣發作也是在“秒變”之中。
3)發作較頻繁可以指壓人中穴,暫時止痙,但這也是暫時的應急***。
4)密切守護在孩子身邊,保證孩子安全,避免2次受傷,尤其不要墜床,出牙的寶寶防止咬傷舌。
5)痙攣發作間隙,就應立即帶孩子去醫院,專科診斷、專科治療,千萬不可擅自處置。
讓寶寶安靜,不可拍打、呼叫、搖晃,細心觀察病情
五、嬰兒痙攣癥的預后是怎么樣的?預后分析:
1)嬰兒痙攣癥的預后多數不良:多數難以治愈,并且可以轉為難治性癲癇,據有關研究統計,80%~90%的患兒遺留智力和運動發育落后。
2)嬰兒痙攣癥多數4~8個月發病,但是,月齡越小、發現越早、治療越正規和持續,病情越容易控制,甚至停止發作,孩子的智力及運動能力越沒有影響。反之,病程遷延或越長,病情不好控制,對智力及運動的影響越嚴重。
3)嬰兒痙攣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轉型”,當孩子1~2歲后痙攣發作停止,但有時會轉變為其他類型的發作方式,如癲癇大發作型,因此,嬰兒痙攣癥必須持續正規服藥治療,同時,堅持持久長期的康復訓練。
溫馨小貼士二:
那么,家長要問,既然預后不好,還談早發現、早治療、堅持持久性治療?是的,痙攣癥預后好壞,取決于發病年齡、治療規范性,年齡越小發病,治療越規范,發作得以控制,對腦的發育及運動能力就影響越小,直至徹底不發作。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堅持持續規范用藥的原則,是預后好壞的關鍵。
預后好與壞取決于堅持規范用藥的原則
六、什么是嬰兒痙攣癥藥物治療的原則?日常護理如何做?嬰兒痙攣癥的診斷,一旦有明確的病史、典型癥狀和腦電圖高幅失律紊亂波,不難診斷。診斷明確,但是,如何規范、有序、持續的藥物治療,要做到堅持還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記著要與醫生密切溝通,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規范用藥,那么,嬰兒痙攣癥的用藥原則有哪些呢?
1、首先選擇單藥治療的原則:發病初始階段,在充分評估病情后,盡量選擇單藥治療。對治療比較困難性的類型,則選擇聯合用藥的原則,如抗癲癇類藥物聯合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或糖皮質激素類。
2、應遵循藥物應用規則:不間斷用藥,并且用藥劑量個體化的原則。
3、長期用藥應堅持血藥濃度檢測,如需換藥應采取逐漸過渡的方式,以免療效反跳。
4、堅持長期療程,如果2年不發作,腦電圖完全正常,才可以逐漸減藥、緩慢停藥的原則,減停過程一般>3~6個月,以免反復。
5、保持治療的依從性,用藥應定期隨訪,與醫生保持聯系,在血藥濃度檢測下,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遵醫囑用藥、減藥、停藥。
堅持治療的依從性
嬰兒痙攣癥的日常護理:
由于嬰兒痙攣癥的患兒是小月齡嬰兒,各方面都未發育完善,缺乏獨立的認知能力,因此,孩子的日常生活護理和觀察就顯得尤其重要,對治療的依從性、療效都有直接影響:
1、悉心護理,尤其生活護理更要周密,要注意保持室內安靜,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盡量減少***,尤其噪音***。
2、嬰兒出生后最好母乳喂養,6個月后可逐漸添加輔食,合理喂養,切不可喂養過度,以免成為誘發癲癇發作的因素。
3、提倡生酮飲食,是嬰兒痙攣癥治療的輔助飲食***,即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適量蛋白質的飲食模式;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B6,以免維生素B6相關性癲癇。
4、建立有效的醫患溝通關系,掌握孩子的病情,及時反饋醫生,悉心觀察和護理,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盡快制定治療用藥***,一旦確定,家長不擅自減藥、加加藥及停藥,堅持定期門診復查。
健康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