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中國人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菩薩蠻·大柏地
***
赤橙黃綠青藍紫,
誰持彩練當空舞?
雨后復斜陽,
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
彈洞前村壁,
裝點此關山,
今朝更好看。
賞析
《菩薩蠻·大柏地》的突出特點是動態地描寫景物與巧妙地運用聯想。此詞揭示革命戰爭的重大意義,熱情謳歌人民革命戰爭,流露出一種勝利后的寬慰和樂觀情緒。
上闋寫景。“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起二句寫天上的彩虹,措辭、構思都極為精彩,破空而來,突兀奇妙。上句寫彩虹的七色,一氣連下七個顏色字,自有詩詞以來,從未見人這樣寫過,的確是創新出“色”的神化之筆!下句愈出愈奇。將彩虹比作“彩練”,一般詩人詞人或也構想得出來,尚不足夸,妙的是作者烹煉了一個獨具匠心的“舞”字,遂使本為靜態的彩虹活了起來,何等的靈動!這樣的語言,正是詩詞的語言,非其他任何一種藝術樣式所能達到的。由于下文都是陳述句,這里用問句開篇,就顯得非常吃重,有此一問,通篇句法便有起伏、變化,不至流于呆板、凝滯。
“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由于這是夏天的某個傍晚,一場雷暴雨后,夕陽回光返照,于是才會有彩虹滿天的綺麗景觀。又由于大雨洗盡了空氣中懸浮的塵埃,斜暉的射線投注無礙,于是遠處的群山才顯得格外的蒼翠。可見那“雨后復斜陽”五字,雖只平平說來,并沒有什么驚人之處,但卻束上管下,使前面的“赤橙”二句、后面的“關山”一句,都顯出了合理和有序,委實是少它不得的。***“雨后復斜陽”句,即用溫詞中成句,僅改動了一個字。然而,溫詞是寫閨情,風格綺怨而纖柔;毛詞則是寫戰地,雖借用溫詞之句,但一經與下文“關山陣陣蒼”云云搭配,便見得境界闊大、氣象蒼茫,風格與溫詞迥然不同。
下闋寫撫今追昔的感慨。“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兩句追憶1929年2月在這里發生的激戰,那次戰斗形勢是多么緊張,打得是多么激烈,僅用兩天時間就消滅了尾隨的敵人。村前墻壁上無數的彈洞,就是當年戰斗留下的痕跡。“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是說今天看來,那些彈洞,裝飾和點綴著陣陣蒼翠的關山,卻別有一番風采,使得關山更加美麗了。這既是作者對槍桿子打下的江山的贊美,也是對美的發現,在作者的眼里,一切都是物隨心意,作者的樂觀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菩薩蠻·大柏地》整首詞亦畫亦詩,情景交融。詞描繪的畫面是:絢麗的彩虹、雨后的斜陽、蒼翠欲滴的關山、前村墻壁上的彈洞等,高下、大小、遠近、偏正、方位等構圖適宜,層次感極強。真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總之,整個畫面豐富和諧,生機盎然。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是重游自己戰斗過的地方,回憶往日輝煌勝利時的愉悅之情,和對人民革命戰爭以及經過戰爭洗禮的革命根據地的贊美之情。這些喜悅贊美的情思又是在不露痕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寫中流露出來的。作者把主觀的情志美與客觀的自然美、社會美高度統一,熔煉成藝術美,情景交融,富有韻味。
創作背景1929年,***和朱德、陳毅等率紅軍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這一年的早春離開了井岡山,向贛南進擊。由于敵軍重兵圍追,又由于來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紅四軍沿途五戰皆告失利。后紅軍在瑞金以北約30公里處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陣。自第二日下午3時一直激戰到次日正午,終于擊潰敵軍,取得這次轉戰以來的首次重大勝利。而勝利之地就是大柏地。1933年夏天他因從事調研工作,領導中央蘇區的查田運動重返大柏地,面對昔日金戈鐵馬的戰場,他觸景生情,回憶往事,欣然命筆,寫下了此詩。
【注釋】
大柏地:江西瑞金城北。
彩練:彩色的綢帶。
雨后復斜陽:溫庭筠《菩薩蠻》,“雨后卻斜陽,杏華零落香”。
關山:關隘和山。
鏖戰:激戰。
【題解】
一九二九年初,湘贛兩省軍閥何鍵、魯滌平聯手第三次”會剿“井岡山。一月十四日,***率紅軍主力下山,意圖將敵軍引離井岡山。離山后紅軍在贛南數戰不利,直至二月十一日,得以在大柏地殲贛軍劉士毅二個團,才打破危局。這是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創建之始。這首詞是***重經大柏地時所作。
來自: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