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園全景圖
東莞可園坐落廣東省東莞市莞城區西博夏村北可園路32號,是當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嶺南晚清四大名園之一。
據《東莞縣志》和有關文獻記載,明、清時的著名園林有意園、垣園、大芳園、道生園、鐵園、蘭陔別墅、東溪草堂、南溪小隱、誰園等,清代東莞曾有莞城四大名園,分別是張敬修的可園、張嘉謨的道生園、張嘉言的欣遇園和張熙元的學甫。這四大名園的主人同宗同源,祖承張應蘭。這些曾經代表東莞文化藝術結晶的私家庭園,而今大都因廢棄或被改為民居而被拆除,現存完整的僅有可園。所謂“可園蘊秀”,正是東莞私家庭園不事張揚、注重細節的性格,也象征著這座城市的精巧和文雅。
可園前身為冒氏宅院(現不可考),后被當地武將張敬修花重金購得。園主人是清末東莞博廈村人張敬修(字德甫、德父,別署弄潮客、博廈漁父),東莞莞城博廈人,著名抗清英雄張家玉裔孫,張應蘭第五子?!吧挟惙A,貌不逾中人,權奇雄爽,有豪士氣”。一生既愛兵法,亦癡詩書畫印。素喜金石、詩畫,善寫梅、蘭,工刻篆,好琴擅詩,常與詩畫名流唱和,著有《可園遺稿(剩草)》《可園印譜》),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大門上的“可園”二字就出自張敬修的書法,以喻樂知天命、隨遇而安,表達了對仕途和人生的理解?!?/p>
可園正門
可園建筑中,古籍有明確記載、目前位置確定的地名有:可堂、可樓、可軒、可亭、邀山閣、問花小院、博溪漁隱、滋樹臺、擘紅小榭、花之徑、環碧廊、湛明橋、曲池、草草草堂、雙清室、雛月池、雛月池館、綠綺樓、壺中天等。
可園內部結構圖:一層
可園內部平面圖:二層
可園樓閣建造有先后,修筑時間大致為張敬修三次“賦閑在家”時。其中,可堂為全園主體及最早修建的建筑之一,大致建于張敬修第一次閑居時,即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月至咸豐元年(1851年)正月期間。此后修筑的有可樓、邀山閣、觀魚簃等。據楊寶霖先生考證,這是張敬修“三起三落”之第二次“賦閑家居”,此次閑居時間最長,前后約計三年半,可園的建造以此時期為主,工程輔助人為其侄子張嘉謨(1830-1887年)。
可樓原為建于可堂之上的建筑,始建于咸豐六年(1856年)六月,是張敬修以傷病回莞后,為懷“邀山”,在可堂之上加建的??商梦鬟厼閴刂刑欤瑝刂刑炫c可湖之間為雛月池館(俗稱船廳,因形如樓船舶岸),門朝東,“原為賓客寓所,其樓上為書房”,“書房南面謂綠綺樓”。結合可園實地及古建筑全景圖來看,以可堂為主的東西軸線上的可園主體建筑群,包括雛月池館、書房、“綠綺樓”等,修建時間應與可樓差不多,當不晚于咸豐六年(1856年)六月至咸豐八年(1858年)五月之間。
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可園才基本建成,而因病退休的張敬修也于這一年正月病亡,時年四十二歲。清朝末年,張其光(張敬修侄張嘉謨之長孫)邀林直勉、李文甫等在可園籌備反清宣傳活動,并假裝遭遇綁架,得可園5000大洋,用于支持新軍起義,此后張家家道中落??箲饻S陷期間,園主人張啟正(張嘉謨四子張慶同之子)赴香港德明中學任教,可園一度荒廢。
1949年,東莞解放后可園經土改運動收歸國有,被分作農民住房。
1961年,東莞縣人民***著手修復可園。
1964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親自過問可園情況,并由省***撥出專款,由東莞縣委書記林若直接領導可園的修復工作,于同年底竣工并正式對外***。
1966年開始,可園停止***,假山涵月(獅子上樓臺)、拜月臺和滋樹臺被拆除,70年代被改為華僑旅行社。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可園外景
1979年開始對其進行了兩年細心維修,恢復了被毀壞的區域。
1981年重新***,接待四海游人。
1997年,在東莞市委、市***的重視關懷下,可園擴建并改稱為“可園博物館”,將北面可湖及東西兩湖囊括于景區,增加了十二生肖石、花隱園、孔雀門及湖岸公共設施。園、孔雀門及湖岸公共設施。
2003年底,東莞啟動籌建六項文化設施的工作,可園博物館新館擴建、嶺南畫院、嶺南美術館及嶺南畫家村的興建位列其中。2004年,嶺南畫院區塊開始選址,進行建設用地及規劃設計招標,次年定址于可園東北面,與可園博物館新館相連。
2008年建成可園博物館新館、嶺南畫院。
近十幾年來的徹底修復、翻新和擴建為可園增加了親水平臺、橋和林帶等園林景觀元素;融合了可園博物館、新館和嶺南畫院等區塊;增加整體的指示牌、衛生間、保安系統等配套設施,形成了可園傳統文化園景區。
可園分期建設圖
二十一世紀可園傳統文化景區
可園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