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7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介紹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有關情況時表示:大熊貓“被迫降級”了!
一歲的熊貓寶寶“暖暖”。圖源:視覺中國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稱,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只,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據崔書紅介紹,這是因為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得到系統、完整地保護,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其實,早在當地時間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就曾宣布,中國國寶大熊貓已經不再處于世界瀕危動物之列,由“瀕危”(Endangered)變為“易危”(Vulnerable)。
當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更新的“紅色名單”中介紹道:
由于有效的森林保護措施和再造林,大熊貓的數量有所增長。為此,之前被列為“瀕危”的大熊貓已經被列入“易危”范圍。
PreviouslylistedasEndangered,TheGiantPanda(Ailuropodamelanoleuca)isnowlistedasVulnerable,asitspopulationhasgrownduetoeffectiveforestprotectionandreforestation.
在報告中,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稱,大熊貓得到“降級”,中國***的努力不容忽視。
大熊貓生存狀態的改善充分表明,中國***在保護大熊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切實有效的。
TheimprovedstatusconfirmsthattheChinesegovernment'seffortstoconservethisspeciesareeffective.
在當時,我國林業局有關負責人曾在微博上回應稱:“作為大熊貓保護管理部門,我們著眼于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還為時過早。”據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瀕危等級劃分為7個等級,由高到低分別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
CD君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網站上發現,即使是易危物種,很多種群的數量也在持續下降或勉強持平。而大熊貓則是,萬千紅中一抹綠,數量在升高。
CD君(ID:chinadailywx)經過梳理后發現,近期,關于生物多樣性的新聞很多。
比如前段時間火遍全網的“大象旅行團”。
《***》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15頭亞洲象的遷徙,體現了中國20多年來生態保護的成就。
根據林業局2018年發布的數據,經過20年的保護,西雙版納和兩個鄰近地區的野生大象數量幾乎翻了一番,達到300頭左右。
ThewildelephantpopulationinXishuangbannaandtwoneighboringregionsalmostdoubledtoaround300asaresultoftwodecadesofconservation,accordingtodatafromtheforestrydepartmentin2018.
再比如,7月6日,12頭瓜頭鯨在浙江臺州臨海一灘涂擱淺,救援人員和上千熱心群眾在30多度的高溫下展開了長達10多個小時的生死營救。
瓜頭鯨被抬到水坑后蓋上濕毛巾,大家不斷往瓜頭鯨身上澆水減少其水分流失。
上述現象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動物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昨天的發布會上,崔書紅也介紹稱,像野生大熊貓、藏羚羊、麋鹿等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得到改善。部分珍稀瀕危物種種群逐步恢復,東北虎、東北豹、亞洲象、朱鹮等物種數量明顯增加。正如網友們的期待:人手一只“團團”的日子,還會遠嗎?編輯:胡雨濛王瑜實習生:石雪妮中國日報(ID:chinadailywx)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