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詞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義。
示例及分析:
(1)“深”: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如:“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條縱向的很深的峽谷。”“這個宅院很深。”
(2)“實”:內部完全填滿,沒有空隙。如:“這是一個實心兒的鐵球。”“河水已經凍實詞的本義,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個詞用一個什么形體的字來記錄它,是按照造字時代詞所表示的意義擬定的。
怎樣確定詞的本義:
(1)分析字形
例如:“誅”字從言,朱聲,字義與言語行為有關。“誅”有誅殺、譴責、責求等意義。根據字形,可確定譴責為本義,其余是引申義。
(2)引證文獻用例
探求詞的本義,更重要的是看文獻語言是怎樣使用這個詞的。字形只是詞的書寫符號,它不能脫離語言而直接表達詞義。只有在組詞成句的具體語言中,詞義才能顯示出來。
例如:“憤”有煩悶義和憤怒義,字從心,賁聲。但是根據古書的用例,煩悶義出現較早,可以確定本義應是煩悶。
又如:“斃”的本義是仆倒,而不是死。“多行不義必自斃。”“射其右,斃于車中。”“斃”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殺死則倒下,所以又引申為死,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斃”,從文獻看,古書里“斃”多表示仆倒義。
二、引申義1、由詞的本義演變而產生的后起義。
示例及分析:
(1)這篇文章很深,初中學生讀不懂。“深”:深奧。
(2)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深”深入。
(3)深謀遠慮,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深”:深刻。
(4)他們兩人交情很深,無所不談。“深”:(感情)厚,(關系)密切。
(5)夜已經很深了。“深”:距離開始的時間很久。
(6)他是個實心眼兒的人。“實”:真實,實在。
又如:“道”的本義是道路,由這個意義派生出來的途徑、***、道理、規律、學說、引導等義項都是它的引申義。
再如:“綱”的本義是網上的總繩,由這個意義派生出來的“事物的總要”、“國家的綱紀”等義項就是它的引申義。
2、詞義引申的趨勢
從本義和引申義所表示的內容范圍看,詞義引申是通過由此及彼的聯想實現的。詞義引申的基本趨勢是:
①從具體到抽象
“析”由劈木頭引申為分析、辨析。
“術”由道路引申為途徑、***。
②從個別到一般
“匠”由專指木匠引申為泛指工匠。
“江”、本來專指長江,后來引申泛指河流。
3、引申義和本義的聯系
相近:引申義和本義所指的對象相似。
如“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斗”本義酌酒器,由于形狀相似而引申為斗星。
如《“孟嘗君出關,關法雞鳴而出客。”“關”,本指門閂,由于作用相似引申為關卡。
相因:引申義和本義之間具有條件、因果關系。
三、比喻義用一個詞的本義比喻另一事物而產生的新的比較固定的意義。
示例及分析:
(1)“風浪”的本義為:水面上的風和波浪。比喻義為:比喻艱險的遭遇。如:他是個久經風浪的人,面對著邪惡勢力,毫不畏懼,頑強地斗爭。
(2)“風雷”本義為:狂風和暴雷。比喻義為:比喻氣勢浩大而猛烈的沖擊力量。如:革命的風雷激蕩中原大地。
(3)“風起云涌”比喻義為:比喻事物出現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義的解放運動風起云涌。
(4)“風雨同舟”比喻義為:比喻共同度過困難。如:全國人民與災區同胞風雨同舟,沒有為困難所嚇倒,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英勇氣概。
(5)“烽火”本義為:古時邊防報警點的煙火。比喻義為:比喻戰火或戰爭。如:抗日戰爭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6)“曙光”本義為:清晨的日光。比喻義為:比喻已經在望的幸福。如: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中國老百姓終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7)“冰霜”比喻義為:神色嚴肅。如:他從不茍言笑,神情冷漠,凜若冰霜,誰都不敢接近他。
(8)“***裸”本義為:形容光著身子,***衣服。比喻義為;比喻毫無遮蓋掩飾。如;殖民者***裸的殘酷的掠奪,激起了當地土著民族頑強的反抗。
(9)“傳聲筒”本義為:話筒。比喻義為:比喻照著人家的話說,自己毫無主見的人。如:他不過是個傳聲筒,制造謠言的不是他。
四、象征義漢語一些詞語,因文化傳統和文化心理引發的聯想而產生了象征意義。比如:
綠色----自然,和平,和諧,健康,希望
白色----和平與純潔
紅色----熱量,活力,意志力,火焰,力量
玫瑰----愛情
大地----自由,母親
風帆----遠航,頑強拼搏,勇往直前
白鴿----和平
喜鵲----喜訊
烏鴉----不吉利
豬----骯臟、愚蠢、笨拙
桃花----美女
狐貍----狡黠、妖媚
蓮花----潔凈
清風----廉潔
菊花----高潔等。
在中國人眼里,“松樹”長生不老,具有堅貞的品格,而俄語的“松樹”則沒有這種伴隨的寓意。俄語的“樺樹”可以象征“故土”和“祖國”,比喻俄羅斯少女的苗條和美麗;可是,對中國人來說,樺樹只是普普通通的樹,沒有其他寓意。
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一種不祥之鳥,可是俄羅斯人對貓頭鷹的看法則截然不同,認為它是智慧的象征。
中國人最尊崇最喜愛的動物----龍、鳳、麒麟,恰恰是生物界從來就沒有過的源于想象的產物。中國人對“龍”的尊崇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被看做是華夏祖先,是吉祥、威武、神圣、飄逸的象征。可是西方人卻普遍把龍(dragon)看成長著翅膀會噴火的妖魔,他們把東方的“龍”也附會成dragon一類的東西。于是,中國的“龍舟”被譯成dragonboat,成了兇神惡煞的怪船;“龍的傳人”譯成descendantsofthedragon,等于把中國人描繪成魔鬼的后代。
在漢民俗中,“長壽”是人們十分重視的,譬如流傳最廣的吉祥語中“福壽雙全”“福祿壽三星高照”“福祿壽財喜”等都無一不包含著“長壽”。中國人除了用“高壽”“永年”“長命百歲”“長生不老”“延年益壽”“千秋萬歲”“健康長壽”“人壽年豐”“萬壽無疆”等詞語表達祝愿之外,還喜歡用帶有民俗文化象征義的詞語來表示“長壽”的語義。例如慶吉祝壽的楹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和掛在中堂的“松鶴延年圖”都是人們熟知的。其中巍峨堅固的“南山”和生命力頑強的“松”,都是“長壽”的象征。
除了“松”之外,“桃”“椿”“菊花”“茱萸”“壽木”等植物,也都是“長壽”的象征。把“桃”和“長壽”連在一起,源于西王母的瑤池蟠桃壽筵,還有麻姑獻壽的神話。因為吃了西王母的蟠桃就可以長生不老,所以中國民俗以桃獻壽,稱為“壽桃”。如祝壽時沒有鮮桃,民俗則以面桃代替。
《莊子"逍遙游》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因而人們就用“椿年”“椿齡”“椿歲”為祝福長壽之詞。例如民間賀壽春聯有“椿樹千尋碧,蟠桃幾度紅”。
屈原的《離騷》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因為古代民俗認為常吃菊花可以長壽。菊花在古代被稱為“壽客”,民俗稱之為“長壽花”。中國人夏天喝菊花茶,秋天飲菊花酒,都是取延年益壽之意。
“茱萸”這種野生植物之所以名揚四海,是因為它和九九重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時民俗每逢重陽佳節,至友親朋三五成群,佩戴茱萸,登高飲菊酒,賞菊花。佩戴茱萸是為了驅邪益壽。近年,重陽節被命名為“老年節”,菊花與茱萸所含蘊的“長壽”象征義就更為明顯了。
含有“長壽”象征義的還有“龜”“鶴”等動物。“龜”是壽命很長的一種動物,民俗有“千年王八萬年龜”的說法。三國曹操有名詩《龜雖壽》;晉代郭璞的《游仙詩》也有“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的詩句。李善在《文選》為這句詩作注曰:“龜鶴壽有千百之數,性壽之物也。”在表達長壽之意時,可用“龜年”“龜齡”“龜壽”等詞語。
鶴能生活數十年,是一種比較長壽的鳥類,再加上它翩翩云漢遠翥高翔的飛行特征,加上道教故事的影響,因而諸如“仙人駕鶴飛行”、“成仙的人可以化為鶴”、“仙鶴也可以化為人”等民俗傳說廣為流傳。“鶴仙”“鶴齡”“鶴壽”“鶴算”等詞語已成為“長壽”的別稱。表長壽的象征性詞語還可以排列組合成平列式的詞語,例如:
“松”+“鶴”----松鶴延年、松鶴遐齡、松鶴同長
“龜”+“鶴”----龜年鶴壽、龜齡鶴算、龜鶴遐齡、龜鶴延年
“松”+“椿”----壽比松椿、松椿長壽
“彭祖”“松喬”等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長壽的代名詞。傳說彭祖活到800歲,是中國古代令人艷羨的老壽星。“松喬”是傳說中的仙人赤松子和王子喬的合稱。因二人修煉成仙,壽命遐長,所以可代指“長壽”,如“松喬之壽”“松喬遐齡”“壽同松喬”等等。
我們所說的詞語的民俗文化象征義,有兩個特點,一是用生動具體、可以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義;二是用客觀事物象征主觀心理和情緒。例如上文所說的以“松椿”“龜鶴”象征長壽,另以“松菊”“紅梅”象征高潔,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一些詞語由于古今人們反復使用,已經有了公認的固定的民俗文化象征義,如:
東籬----象征遠離塵俗,高潔的品格。
蓬山----象征令人神往的仙境。
新亭----象征憂國傷時的悲憤之情。
桃源----象征脫離塵世、的虛幻理想。
南浦、長亭、灞橋、陽關----象征送別。
莼鱸----象征思鄉之情
長門----象征遭冷遇嬪妃的不盡愁怨。
青樓----象征舞榭歌臺尋歡作樂的生活。
杜鵑----象征深切的悲哀。
青鳥----象征愛情的使者。
魚雁----象征遠方來信等。
豆蔻----象征青春年華。
紅豆----象征純真的愛情等。
吳鉤----象征殺敵報國的豪邁志向。
秋扇----象征被遺棄婦女的悲愁。
螢雪----象征刻苦讀書的經歷。
當代著名詩人艾青說:“象征是事物影射,是事物相互間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與譬比。”
詞語的民俗文化象征義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的,盡管它引而不發,卻蘊含著極大的誘發力。有一定文化修養和人生閱歷的人,當看到某一個特殊的詞語時,就猶如條件反射般地展開由此及彼的聯想,幾乎毫不費力地可以把握隱藏在表層義之內的深層象征義。
譬如屈原筆下的“丹橘”,陶潛筆下的“采菊”,李白筆下的“大鵬”,杜甫筆下的“駿馬”,白居易筆下的“寶劍”,李商隱筆下的“鳴蟬”,陸游筆下的“驛梅”,郭沫若筆下的“雷電”,茅盾筆下的“白楊”,陶鑄筆下的“松樹”,巴金筆下的“燈光”等等;這些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的象征詞語,但因得到廣大讀者的普遍理解和使用,它們基本上已經轉化為公認的象征義了。
(如果覺得不錯,有請關注點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