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聲。從頁,工聲。從頁,與頭有關。本義:脖子的后部)
⑴同本義[nuque;napeoftheneck]
項,頭后也。——《說文》延頸秀項,皓質呈露。——曹植《洛神賦》項背相望。——《后漢書·左雄傳》項髻(挽發髻于頸后);項窩(脖子后部的凹處)⑵泛指人頸[neck]
老魔將芭蕉扇插在后項衣領。——《西游記》項掣金鎖。——唐·李朝威《柳毅傳》青項金翅。——《聊齋志異·促織》項頭(頭與脖項);項領(指頸部);項縮(縮頸。形容畏懼的樣子)⑶代數中不用加、減號連接的單式[term]。
內項;外項⑷款項[sum(ofmoney)]。
進項;欠項;出項;項頭(項目)⑸春秋時國名[Xiangstate]。
在今河南省項城縣東北⑹冠的后部[hatback]
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客。——《儀禮·士冠禮》⑺姓(見下)
項(項-xiàng)⑴頸的后部,泛指脖子:頸項。項鏈。項縮(縮脖子,形容羞怯、畏縮的樣子)。強項。
⑵量詞,分類的條目,:項目。事項。
⑶錢款,經費:款項。進項。存項。
⑷數學用語,代數式中不用加、減號連接的單式,如“4ax2”。
⑸姓。項氏源的出有:源于姬姓,關于“項”的最早記載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但說法見異。《左傳》
記載“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而《公羊傳》和《谷梁傳》則記為“齊恒公滅項”。這三書記載,雖說在“滅項”上有爭議,但源流方向是一致的,說的是周封項國,后被滅。
唐代譜牒姓氏專家林寶著《元和姓纂》,其記載:“《左傳》云滅項,《公羊》曰為齊恒公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項橐項他、項伯、項襄之族也,漢初并封侯賜姓劉氏。”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的《大宋重修廣韻》,又稱《廣韻》,其記載:“項,姓。本姬姓國。《公羊》曰‘為齊桓公所滅’,子孫因以為氏,項燕為楚將,生梁。梁兄子籍,號‘霸王’。宋高宗紹興三十一(1161)年鄭樵所著的《鄭通志·氏族略》記載:或言姬姓之國,故城在今陳州項城縣東北一里。為齊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項橐八歲,孔子師之。又漢賜姓劉氏,周賜辛氏,望出遼西。南宋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篇》記載:項氏,姬姓。齊桓公滅之,以國為姓。項橐、項燕、漢項曼卿、吳項峻、唐項斯、宋項世安.
項氏來源很單一,除上述資料記載外,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其中“中“封于項”早在唐朝司馬貞等《史記三家注》關于《項羽本紀》中“封于項”的注釋【索隱】:“《地理志》有項城縣,屬汝南。”【正義】:“《括地志》云:‘今陳州項城縣城即古項子國’”確切的說出了“封于項”是古項子國,所以項氏來源基本為古項子國。
安徽桂溪(今小溪)項氏源流:項之先,姬姓得封于項國,并于魯,子孫因以國為姓,此項姓所由始也。東晉(316年-420年)時遠祖勝公官越州,成帝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避蘇峻亂,奉父俊公由臨淮遷睦之壽昌縣吳村,旋卜居于青溪縣敦福鄉之軒翥,此項氏入浙之始也。軒翥俊公以下二十四世,曰:永公者,當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黃巢兵亂,宗族淪沒無存,惟永公之子四人。兄弟四遷,長曰:遇公,仝子許師遷州城即今嚴州府,古之睦州也;次曰:泉公,仝子璉公遷歙州,后唐清泰三年丙申(公元936年),璉公之子紹公,卻吳越王聘,隱于歙南之桂溪,又名小溪。支派繁衍,人文昌熾,即我桂溪族也;三曰:款公,仝子璇公遷和義鄉即渡瀆徐坑也,璇公三孫,曰:倪、曰:學,世居和義,其后登進士第者八人。曰:偃,復遷安福鄉之宋村,以項氏居此而顯著遂名為項村,偃公之元孫世宗公由項村又遷紫蓋峰,其后登進士第者五人,即今之紫峰一族也;四曰:瑜公,仝子安公遷張山即密山東也,祖居軒翥在密山之西,東西別于一山,雖遷而不遠故土,遂誤傳為祖居張山且或混稱為軒翥張山,蓋不知有東西一山之別也。至于今,軒翥之舊廬已無陳跡,即分遷之四派半,有興衰。我次房泉公一派無論矣;而長房遇公之遷州城者,今訪惟南鄉離城二十五里,有項姓一村,自述先世來自淳安,然亦莫能自詳其支派,則不可考也;四房瑜公之遷張山者,今荒墟一片,久無廬舍村煙矣,據新安名族志云:休寧縣之溪陽閔口二族項氏皆由淳安敦福張山遷此,或即瑜公之苗裔未可知也;三房款公之遷渡瀆者,今猶有結廬其地而村煙不甚盛也,一支之轉遷項村,而紫峰者,則廬厘櫛比,族茂人繁,耕讀于紫蓋之陽,可與我桂溪并峙也。此淳安之宗派,而桂溪開族之根源也,若夫以桂溪言之,自清泰以來,族屬繁衍,有十三門焉、有十八派焉。紹公初遷三世單傳,至四世則生延慶、延壽、延寧三公,延壽公夭亡;而延慶公生守彰、守榮,居下街是為下族;延寧公生承立,居上街是為上族;此桂溪一族兩大支也。下族一支守彰公曾孫念二公,遷桂山即今“桂山派”是也,守榮公生二子,長應周、次德廣,“德廣公一派”傳至十五世絕。應周公五子,曰參、曰浩、曰磬、曰儀、曰文輿,“參公一派”傳至十一世譜缺不書失傳無考;浩公傳至十世日森公,遷白石山即今“白石派”是也;“儀公一派”傳至九世無考;文輿公傳至十二世時中公,遷路口至十八世巖德公,轉遷叢木至二十五世成沄公,又轉遷杭城今稱“文輿公派”是也;磬公二子曰:性之、懷之。“懷之公一派”傳至十九世絕;性之公四子曰:敷、致、牧、敏。“敷公一派”傳至十一世無考;“致公一派”傳至十二世絕;牧公即均安門之祖,今稱“均安門”是也;敏公三子曰:大經、大有、大老。“大經公一派”傳至十五世遷安徽霍山;大有公二子曰:正一、得一。“正一公一派”傳至二十二世無考;得一公生一子二孫,長生廷臣,次孫廷佐。廷臣公生二子曰士仁、士朗,“士仁公一派”今支下住常州休寧湖州等處,稱“士仁公派”是也;士朗公生二子曰:昭佑、暾佑。昭佑公生佛奴、華童、椿童三公,分上、中、下三門,今稱上門、中門、下門是也;暾佑公一派其孫慶生公贅岫田,至二十一世法亮公轉遷稠木嶺,子孫居本邑稠木嶺稱“暾佑公派”是也;廷佐公即圣立門門祖,今稱“圣立門”是也;大老公生二子,長曰:隨,生子文虎無嗣;次曰:晉,生三子曰:友龍、文龍、遇龍;“友龍公一派”傳至十六世無考;文龍公以易經魁多士,因稱“易魁門”;遇龍公稱“玄門”;而文龍公生四子,長廷玉公,稱“盛慶門”;次廷瑞公,稱“學堂里”,三廷芝公,傳至十九世絕;四廷珪公,生子寬未娶,卒康熙已亥;之后盛慶、學堂支裔合為一門,今仍統稱為“易魁門”也。遇龍公也生四子,長廷琇公絕;次廷璋公之曾孫兄弟三人各分門戶。寬奴公改稱“玄門”為“前門”,耕公稱“中門”,籽公稱“后門”,是為外三門。三重公出繼朱陳畢氏;四廷珍公稱“碓公門”,今則合前、中、后和碓公統改為“裕公門”焉。此下族十一門今合為七門十四派,而僅存五派皆延慶公之支也。上族一支承立公生三子曰:德隆、德興、德晟。“德隆公一派”傳至十世;“德晟公一派”傳至十五世絕;德興公生五子,長曰“二公一派”傳至十世而絕;,三曰“八公一派”傳至十二世亦絕;五曰:珍公,為小溪寺僧即惠珍是也,惟次曰三公與四曰玘公,今裔丁繁衍,一稱“上族門”,一稱“嘉會門”焉。此上族二門四派,而今惟有兩門之人皆延寧公之支也,通上下族兩大支凡十三門十八派,惟九門五派云。
注:現九門五派為:九門:均安門、上門、中門、下門、圣立門、易魁門、裕公門、上族門、嘉會門。
五派:桂山派、古山派、文輿公派、士仁公派、暾佑公派。
項(項-xiàng-量詞)用于分項目的事物[item;subparagraph]。
八項注意;下列各項;一項任務;援引該法律的第六條第三款第二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