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進艙“開荒”,守艙“穩行”,他們構建守衛生命的堡壘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姬薇通訊員劉明明屈慧瑩
4月2日凌晨兩點,吉林長春室外溫度直逼零攝氏度。帶著一身疲倦的鄧晰澤終于回到了住處,時隔8小時后,她再次用手指點亮手機,映入眼簾的是丈夫發來的微信。
“防護服一定要穿好,多檢查幾遍,注意安全,一家人等你平安回來。”
“按時吃飯,別等餓了再吃。”
……
過去的一個月里,全國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10.3萬余例,波及29個省份,吉林省累計報告感染者超4.4萬例。
作為馳援長春中韓合作示范區方艙隔離點的首批醫療隊隊長,來自長春愛爾眼科醫院的鄧晰澤醫生,與其他13名隊員一起,已連續在抗疫一線奮戰10天了。
時間回溯至3月20日,得知醫院統計入艙抗疫人員名單后,90后醫生鄧晰澤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并授命擔任長春愛爾醫療隊的領隊。4天后,長春愛爾眼科醫院派出6名醫生、8名護士進入方艙。方艙隔離點共有5個艙,400多個床位。
鄧晰澤帶領的醫療隊是第一批到達的醫療隊伍,“這個方艙隔離點是新開的,我們來的時候還沒有密接者入住,我們是‘開荒者’。”
長春愛爾眼科醫院院感負責人、屈光手術科護士墨秋梅主要負責此次方艙隔離點內的感控工作。頭三天,為了保障所有隊員的防護達到標準,鄧晰澤與墨秋梅每天要入艙“查缺補漏”,開會部署工作,協調相關事宜。那段時間,她們一共只睡了八個小時。
墨秋梅說,睡眠不足還不是最大的挑戰,由于方艙內都是密接者,院感防控工作不容有半點差錯。
由于精神高度緊張,加之休息不足,墨秋梅在住處暈倒了。醫療隊的同事知道她辛苦,輪班時有意減少她的班次,但遭到墨秋梅的反對。“院感工作不能有一點疏忽和放松,不進艙看著,我不放心。”她說,只要還有一名密接者在方艙隔離點,院感的這根弦就要一直繃緊。
經過三天的準備后,3月27日,方艙隔離點迎來32名首批密接者。鄧晰澤和隊員們按照流程,分批為他們進行全身消殺,記錄每個人的情況,同時,時刻留意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
跟以往的工作相比,方艙隔離點內的工作更多的是護理方面——測量記錄體溫、進行核酸檢測以及觀察密接者的情緒變化。同時,面對突***況,能否及時啟動應對預案,同樣至關重要。
“醫生,我現在好疼,你快幫幫我吧。”3月29日,一位60多歲的密接者突然身體不適,交流后,鄧晰澤得知老人患有腎結石,因來得匆忙,并未隨身攜帶藥物。隨后,鄧晰澤當即與艙外志愿者取得聯系,安排采購藥物,第一時間送到老人手里。
與平時雷厲風行的工作風格不同,方艙隔離點的醫護人員不光要“慢”,更要穩。“隔離點的地面是鐵皮的,所以走路時必須要高抬腿,不然防護鞋套容易磨破。而且,走路也不能太快,否則會增加氣溶膠流動,增加安全隱患。”鄧晰澤說,每天,她都告誡自己和隊員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只有先保證醫護人員的安全,才能保證密接者、志愿者以及更多人的安全。
3月31日,方艙隔離點再次***了一個有105張床位的新區域,長春愛爾醫療隊開始接管這里,繼續開展相關疫情防控工作。“這個在方艙隔離點算比較大的,但我們堅信能戰勝一切!”鄧晰澤說道。
責任編輯:姚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