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杜牧游歷江南,品茗茶趣時唯獨對郎溪茶葉情有獨鐘,于是揮筆寫下了“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的詩句,從此,“瑞草魁”聲名鵲起,名揚天下,成為了唐宋明清四朝的貢茶。這名噪千年的古茶今天又是什么模樣?今天的物美江淮就帶您一起去“瑞草魁”的原產地郎溪縣姚村鄉一探究竟。
瑞草魁產于安徽南部的鴉山,又名鴉山茶,屬歷史名茶。鴉山上有古鴉山寺和鴉山街遺址,鴉山寺為當時鴉山茶創制地。瑞草魁因其茶樹品種主側脈交角偏大,形似橫向紋理,故名橫紋茶。又因產于鴉山,又稱鴉山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全國,實屬我國歷史名茶中的奇葩。
茶中奇葩瑞草魁產于皖南山區郎縣以南姚村鄉白陽崗,在省級風景區石佛山的南邊與舉世聞名的黃山、九華山在同一緯度線上,這里旅游資源豐富、植被率高、溫濕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條件有利各類動植物沙生長。
唐朝貢茶“瑞草魁”就生長在白陽崗景區里,鴉山陽坡白陽崗海拔高度487米,古樹參天、林蒼竹翠、溪水叮咚、云霧繚繞,茶地黑色礫砂土,特別適宜茶生長,茶樹為自然野生,十分獨特,可采鮮葉面積8千余畝,成品茶形射扁挺直如雀舌,大小勻齊、色澤翠綠、白毫隱現、香氣高長、清香持久、湯色淡黃綠、清澈明亮、滋味鮮醇爽口、回味雋厚、實為名茶中精品,自唐至宋、明、清“瑞草魁”史料記載詳實,唐代詩人杜枚贊其“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
每天中午以后,采茶工們就陸陸續續背著竹簍回來,依次過秤采摘回來的鮮葉。上個月正是瑞草魁采茶、制茶好的時節,說起***技藝,瑞草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全榮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用于做高檔名優茶的鮮葉需采摘清明前的嫩芽為主,要求也十分嚴格。
瑞草魁于清明至谷雨間開采,開始采一芽一葉,芽長于葉,制一等茶;中期采一芽二葉初展,芽葉基本等長,制二等茶,后期一芽三葉,制三等茶。要求不采魚葉,不采病蟲為害葉,不采紫色芽葉,不采不符標準的芽葉。采茶時應輕采輕放,防止損傷芽葉。一般上午采,及時送回,攤放4~6小時即可付制。瑞草魁的制造分殺青、理條做形、烘焙三道工序。挑選過后的鮮葉要在攤放在曬墊上,中途要均勻翻動,攤涼時間要根據氣溫適時調整。
陳全榮說:“下道程序是鮮葉要攤涼、萎凋,萎凋,就是說從鮮葉采下來,要4至6個小時,它多余的水分,因為茶葉里面含有的水分,給它揮發掉,這樣茶葉的香氣才能出來。攤青之后需要殺青,作形,然后還要經過毛火、足火、復烘三道烘干,等這些程序全部做完,大小勻齊,色澤翠綠的瑞草魁干茶才顯現出雛形。”
內容來源:安徽綠色之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