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重陽節除了賞菊飲酒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是登高。這登高有幾層意思。一是登高望遠懷念親人。那些文人士大夫在地方上輾轉為官,那些商人在江湖上來回做生意,他們天各一方,不能相見。
二是登高也是一種身體鍛煉。陶淵明就有“登東皋以舒嘯”的體驗,登高既能抒發懷抱,排遣壓力,還能鍛煉人的體質。重陽節過后馬上就是冬天了,風雪到來之前進行一場這樣的戶外高強度活動很有必要。
但是這樣的登高活動,到底是登樓還是登山呢?個人認為當然是看情況,看身邊的環境,有山則山,無山則樓。如果無樓,有亭臺樓閣,甚至是小土包也是可以的。當然還要看人的體力,老弱病殘就不能勉強。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這里也是說的登高,至于具體登哪里卻沒有說明。因為他是遙想家鄉的兄弟在登高,而不是親歷或所見。
下面我們來看古人登高的例子,那些文人士大夫登高后都要用詩歌記錄下來。先看登山的吧,因為大山小山到處都是,所以登山方便。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這是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九日指的重陽節,齊山在安徽貴池,杜牧在唐武宗會昌年間在此任刺史時他和好友張祜一起攜酒登山。
這首詩很有名,其中頷聯是千古名句,引起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共鳴。詩中說不管是得意也好,失意也罷,都是壓力。趁著這個重陽節,大家都忘記它吧。也插上滿頭菊花,喝個酩酊大醉,開口歡笑一回。
孟浩然也有一首《秋登蘭山寄張五》,雖然不是記載的重陽節登山,但是從他詩中所說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來看,重陽節和好友張五登蘭山已經有了約定。而孟浩然自己就是常年隱居在襄陽鹿門山的。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上面這首詩是李白寫重陽節登上安徽當涂附近龍山的事情。風落帽雖然是化用魏晉孟嘉名士風流的典故,但是更是突出了李白這個“逐臣”登上名山后起舞弄影、寵辱偕忘的形象。
至于登樓的詩,我們讀了很多,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崔顥的《黃鶴樓》,杜甫的《登岳陽樓》。但那都不是重陽節登上的。
而恰巧重陽節的時候,這些樓就不在詩人身邊,所以我們看到的詩,很多都是登臺。因為臺子容易建筑,它很普遍。臺是用石塊泥土壘成的,大多在懸崖峭壁邊上,便于往下觀察和欣賞。
杜甫安史之亂后來到了夔州,他在那里恰巧逢上了重陽節,他就是登上江邊高臺俯視江流的,因此還寫了《九日》五首。“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他當時年歲大了,身體又有病,就只好登臺而不登山了。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除了《九日》以外,杜甫這首著名的《登高》我們都知道,他也是寫登臺的。詩的頸聯就指出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此時詩人五十六歲了,還得了糖尿病、瘧疾、肺病等,可以說是疾病纏身。
夔州的白帝城雄踞高山之上,又俯瞰三峽江流,重陽節杜甫抱著病痛登上江邊的高臺,看到山上紅葉紛飛,腳底波濤奔流,觸景生情,于是發出抑郁不得志、漂泊無依、老病孤愁的身世感慨。
下面再來看一首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這個登高和杜甫上面的詩歌一樣也是登臺,只不過他登的是望鄉臺。據說這個望鄉臺在蜀中的玄武山上。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詩中寫重陽節主人設宴送客,寫客人登上望鄉臺思念家鄉。至于真實具體的望鄉臺在哪里,不要過多地去追究,它有時是樓臺,有時是一個小土堆,有時什么也沒有,可能就是詩人的一個虛構。
我們今天所說的古人的登高詩,到底是登山還是登樓,到此應該很明確了。它既可以是登樓,也可以是登山。同時什么也沒登也不要緊,詩人可以想象一個高處,照樣可以寫出登高詩來。要知道范仲淹從來沒有去過岳陽樓,他的《岳陽樓記》還寫了陰晴明暗好幾種情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