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自我,是每個人這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功課。認認真真把這功課做了,并且持之以恒,天道自會酬勤;吊兒郎當讓這功課廢了,自是碌碌無為,甚至會導致你生活處處不如意。
怎么修煉自己,使自己往積極向上的方向前進,抵達夢想的彼岸?古人把他們的人生經驗與智慧都蘊藏在詩詞里,告訴后人,什么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修煉自己,把自己變得強大,你才擁有向這個世界叫板的底氣。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從而達到修煉自我的效果?其中最簡單也是很難堅持的***,就是常懷一顆求知的心,并付諸努力去學習。朱熹是這么跟我們講道理的: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半畝方塘能維持明鏡般澄澈的訣竅,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加以補充,使其清澈到能見天光云影。朱熹觀書有感,以比喻的方式,形象生動地告訴我們,學無止境,人只有保持不斷學習的習慣,注入知識的“活水”,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里,不會被輕易淘汰。
但一個人光有學識還不夠,最重要的是,人品要過關,這才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唐代詩人虞世南認為,品格高尚的人,自會得到他人認可: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蟬》,表面上是寫蟬的習性以及蟬聲清脆,實則是托物言志,以蟬喻人。蟬聲遠播,并非借秋風傳送,而是本就聲音高亮,引人注目。正如品格高尚之人,無須憑借外在力量的相助,美好名聲自能遠揚。唐太宗曾稱贊虞世南:“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可見,虞世南以身作則,修身養性,方得到眾人的肯定,這是人格之美呈現出來的強大力量。
保持清醒,與難斗爭在修煉的道路上,往往有很多打怪升級的關卡在等著你。這時候,能否保持清醒,提高警惕,勇敢與困難作斗爭,從而取得新的收獲與蛻變,是考驗一個人能力的時候。蘇軾認為,客觀全面地看待分析問題,能助我們更好地成長: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題西林壁》,是蘇軾在一次游廬山時的感想。他發現,游客在不同的位置看廬山,眼中所見的廬山形態是千變萬化的,欣賞到的美景也各不相同。蘇軾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闡明一個道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要跳脫出思維的桎梏,保持清醒不受眼前表象迷惑,多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和全貌,有效解決難題。
當然,有全面周到的思維角度,更要有行動力。光靠想只是空畫藍圖,并無作用。修煉之路,關鍵在于執行,抵抗困難: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宋代詩人楊萬里一次路過松源的時候,看到群山環繞、層層疊疊的景色時,心生感慨,于是寫下了《過松源晨炊漆公店》組詩。很多人以為從山嶺上下來沒有難度,但其實在群山包圍的環境中,剛下了一座山,立刻又會有一座別的山等待你去攀爬。
楊萬里的感慨,與其個人經歷息息相關。他一生力主抗戰,不愿意與金人屈膝議和,因此不受重用。在他看來,人生就是布滿重重難關,我們一生都要與困難作斗爭,這才是生活的真面目。
登高望遠,開拓視野當我們漸漸夯實基礎之后,怎樣能讓自己的眼界更加開闊,從而欣賞到更多旁人看不到的美麗風景,就是我們要再繼續拓展完成的功課。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在一次登上鸛雀樓游覽的過程中,被眼前大自然氣勢磅礴的美景所震撼,情緒一激動,心生靈感,吟誦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我們: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一個人若要有所作為,就要具備與眾不同的視野,目及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才能擁有高遠立意,開拓出嶄新境界。
宋代詩人王安石也曾在《登飛來峰》中,講過與王之渙詩類似的道理,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寫這首詩的時候,王安石不過三十歲左右,正是人生施展抱負的大好時光。眾所周知,在隨后的歲月里,王安石推行了新法,可見他志向遠大,不畏艱難。
登上高塔,王安石寫出登臨高處的感受,認為要做到不被浮云遮蔽眼睛,就得高瞻遠矚,放眼大局,目光長遠。斗志滿滿的語句,展現了一位年輕政治家胸懷大志,自信自強的昂揚面貌。這也成為他日后人生歷練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信念。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人生漫漫修煉路,就是在點滴積累中,在與困難的斗爭中,逐漸成長為擁有高遠視野的人,從而實現一個個小目標,筑夢前行。
-作者-
小柴,喜音樂美食,愛電影品茗,只想快快樂樂過日子,不想唯唯諾諾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