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時間長達四十四年之久。漢匈之間的戰爭歷史久遠,從西漢初年就已經開始,兩國之間的恩怨也頗深。按道理說,匈奴人在漢武帝的心中應該地位不高,畢竟兩國爭端曠日持久,心中存有芥蒂也屬人之常情。但令人意外的是,漢武帝卻重用一個匈奴王子,不僅賞賜他美貌宮女、財物,還為他加官進爵,甚至在臨終前將他定為托孤重臣,連霍光也對此十分贊同。反而是這位匈奴王子自己百般推脫,托孤之事這才作罷。這個人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才能得到漢武帝如此信任呢?
匈奴占據河西走廊后,休屠王與渾邪王分治此地,金日磾乃是匈奴休屠王之子,在此期間跟隨休屠王一起生活。河西走廊的水草豐盛,極其適合放牧及農耕,但這里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匈奴占據河西走廊,兵鋒可以直逼西漢腹地,聯合羌人可對西漢形成包圍之勢。
漢武帝乃是威武之君,自然不肯長期受制于人,況且西漢有猛將霍去病在。張騫返回西漢后,將西域的準確情報送給漢武帝,并提出“斷匈奴右臂”的作戰計劃,深得漢武帝贊同。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發起河西之戰,霍去病率兵快如閃電,奇襲匈奴,兩次重創休屠王與渾邪王。匈奴單于聞聽此事后勃然大怒,遷怒于休屠王與渾邪王,欲殺之而后快。
渾邪王損失最重,不敢面見匈奴單于,決定向西漢投降。渾邪王起初說服休屠王一起向西漢投降,取得休屠王的同意。但投降漢族后會受到何種待遇尚未可知,休屠王又覺得自己的損失較小,匈奴單于未必會因此殺自己,沒有必要與渾邪王一起投降。于是,休屠王在投降途中產生悔意。
渾邪王得知此事后,狠心將休屠王殺死后,繼續帶著他的部族和家屬向西漢投降。渾邪王率眾投降,得到漢武帝的厚賞,被封為列侯。金日磾和弟弟今倫、母親閼氏雖然一起隨渾邪王降了西漢,但他們的待遇卻要比渾邪王差很多,不僅沒有得到厚賞,反而因為父親休屠王之死而受到罪責,年僅14歲的金日磾,就這樣被安排到黃門署,成為一名負責養馬的馬奴。
金日磾畢竟是昔日的匈奴王子,如今卻淪為馬奴,這之間的落差往往令人難以接受。性格忠厚、頗具智慧的金日磾卻并沒有就此頹廢,反而大有臥薪嘗膽的意味。金日磾本身就是匈奴人,又是匈奴的王子,對于養馬有著自己獨特的辦法,這是其他馬奴不具備的優勢。金日磾在養馬期間兢兢業業,將自己負責的馬匹養得膘肥體壯。皇家馬場里都是上佳的駿馬,總會有皇家之人前來騎乘,平日里的堅持和付出,其實搏得就是一次被帝王賞識的機會。
身為亡虜,寄人籬下,這樣的日子總是難過的,為人低調,事事謙恭成了他初至西漢時的生存之道。皇天不負苦心人,亦不會負匈奴王子。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戰取得大勝后,漢武帝心情大好。決定于風和日麗之時,召閱諸馬。當日,漢武帝攜后宮佳麗進入皇家馬場,在場諸人皆興奮不已。
后宮佳麗久居深宮,雖然粉黛艷麗,卻極少能有外出游玩的良機。如今得以進入皇家馬場游玩,自然是笑逐顏開。另一方面,皇家馬場的馬奴終日養馬,日子雖然安穩卻枯燥至極,女子更是難得一見。突然后宮佳麗近在咫尺,對參與此次閱馬的馬奴而言,可謂是艷福不淺。
馬奴牽馬入場供漢武帝賞閱之際,馬奴無不側目偷窺佳麗嬌顏。漢武帝對此事雖然盡收眼底,卻并未因此動怒。就是此時,有一人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此人正是昔日的匈奴王子金日磾。
金日磾與眾馬奴不同,牽馬經過后宮佳麗之時始終目不斜視,金日磾的舉動引起漢武帝的注意,仔細觀察之下,發現金日磾身強體壯,頗具英氣,且他手中所牽之馬,膘肥體壯,甚是俊美。
漢武帝頓生好奇,喚金日磾上前問話,金日磾將自己的身世和經歷告訴漢武帝,期間不卑不亢,談吐自如。漢武帝了解內情后,對金日磾頗為賞識,拜為馬監。馬監雖小,卻是漢武帝欽點,得此官職后金日磾在馬場的地位已然不凡,但他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做事時更加謹慎謙恭。金日磾此后官運亨通,步步升遷,從馬監一路升至光祿大夫。
在《史記》當中有這樣的記載:“壯者食肥美,老者只能吃殘羹冷炙。”從這樣的史料當中可以看出,匈奴人信奉的是“強者為尊”,并不在乎“尊老”的禮儀。金日磾身為匈奴王子,卻深受漢文化影響,將匈奴人的規矩棄之敝履,反而將***的文化奉為至寶。他不僅是一個孝子,而且對母親的尊重往往要超過很多***。
公元前87年,金日磾之母病逝。漢武帝得知后,感念金日磾之母教子有方,特意下詔在甘泉宮的墻壁上畫制金日磾之母的畫像一幅。金日磾每次入宮得見此畫,總會在母親的畫像前跪地哭拜,以表思念。孝子在中國很受尊敬,尤其是金日磾這樣的匈奴人,能夠做到如此孝順,更令漢武帝高看。
由于有漢武帝的特殊關照,金日磾在宮中也有許多特權。比如他的長子同樣深受漢武帝的喜愛,幼年時期很長時間都在宮中玩耍,與漢武帝經常嬉鬧,儼然一對兒爺孫的樣子。也正因為這樣,此子被人們稱為“弄兒”,意思是說,此子是供漢武帝狎弄的童子。但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弄兒與漢武帝之間的關系十分親密,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
只不過,弄兒遠不如父親穩重,長大以后來到宮中,仍如幼年時一般,竟與宮女嬉戲。古代等級森嚴,宮女豈能容他無禮?這是大不敬之罪。弄兒此舉正好被金日磾撞見,金日磾的反應也非常強烈,以“惡其***”為由,將此子給殺了。
此事傳至漢武帝耳中,引得漢武帝勃然大怒,怒斥金日磾。然而,一個喜愛的童子和維護皇權威嚴,孰輕孰重漢武帝豈能不知?此事過后,漢武帝對金日磾多了幾分敬重,如此忠誠之舉,恐怕滿朝文武能當機立斷者不足一手之數。
鑒于金日磾的忠誠,漢武帝賞賜美貌宮女給他,金日磾雖然接受,卻從未碰過貌美宮女。史料記載,“上賜出宮女不敢近”。從史料來看,他不碰貌美宮女并非是因為他不近女色,而是因為他“不敢近”。他剛剛因為弄兒與宮女嬉戲而殺了兒子以正皇權,如今漢武帝賜他宮女,他如何敢碰?此后,漢武帝又提出將金日磾的女兒納入后宮,被金日磾委婉拒絕。
這兩件事情的決斷,都表現出金日磾的處世之道很高明。賜他貌美宮女他卻不敢親近,是因為這很可能是漢武帝的一個考驗,如果他對弄兒嚴苛,卻做不到嚴于律己,會落下話柄。而漢武帝提出納他的女兒入宮被他拒絕,是因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他雖然是匈奴王子,如今又是漢武帝身邊的重臣,但他始終拋不開匈奴人的身份。
金日磾如果答應漢武帝娶自己女兒的要求,不論女兒是否得寵,他都會多出一個“國丈”的身份,而他一個匈奴人根本無法承載這個身份,會招來滿朝文武的***。伴君如伴虎,今天他是朝中重臣,明日就可能深陷萬劫不復之地。所以,金日磾不論身居何位,始終以謹慎生存為信條。
漢武帝末年,由于漢武帝常年征戰,導致當時的農民生存非常困難,逐漸導致了“巫蠱之術”的盛行。埋下桐木小人來詛咒其他人,這本是一種迷信行為,但最終卻成了宮中互相爭斗的工具,經常出現有人利用“巫蠱之術”來害人,或者以此栽贓嫁禍來害人。
公元前91年,漢武帝病重,當時“專督三輔賊盜”的江充心里有些害怕,因為漢武帝一旦駕崩,繼位的將會是太子劉據,而他與太子劉據和皇后衛氏的關系都很差,一旦劉據順利登基,必然會找他算賬。為了保全自己,他決定鋌而走險對劉據和皇后衛氏出手。他的計劃是以“巫蠱”陷害太子劉據和皇后衛氏,謊稱他們謀反。他料想漢武帝的病情很重,精神萎靡,已經無法明辨是非。
江充按照計劃***了桐木小人埋在了劉據的院子里,又向漢武帝謊稱“宮中有蠱氣”,如果不能及時除去,對漢武帝不利。漢武帝當時已經十分老邁,對很多人和事都十分多疑。聽聞宮中有人行巫蠱之術,頓時惱怒,命江充徹查此事。
這是江充蓄謀已久的計劃,在查處劉據的住所時,順利挖出了他事先派人埋好的桐木小人。劉據雖然是被冤枉的,但面對這樣的“人贓俱獲”有些不知所措。在宮中行巫蠱之術乃是重罪,即便是劉據身為太子,做出對漢武帝不利的事情也必然要受到重罰,被廢太子也極有可能。
無奈之下,太子劉據采納了少傅石德的建議,將始作俑者江充給殺了。但此舉過于魯莽,一時間稱太子劉據謀反的聲音四起。漢武帝得知消息后,派兵前去抓捕劉據。劉據眼看事情已經失控,也不打算坐以待斃,聚集手中的力量與漢武帝派去的人廝殺起來。最終,劉據兵敗逃走,皇后衛氏自盡。
公元前90年,太子劉據已經死去。漢武帝在這一年終于想明白,太子劉據只是一時惶恐,并非是要謀反。只是人死如燈滅,縱然是漢武帝也無法使劉據復活,只能做一些亡羊補牢之舉,以為哀思。
隨著太子劉據的***,侍中仆射馬何羅與弟弟馬通極其惶恐。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馬何羅與江充的關系非常密切,在鎮壓劉據時曾出謀劃策。而馬通在鎮壓劉據時不遺余力,并因此被封為重合侯。如今太子劉據無罪,他們當年因為鎮壓太子而拿到的封賞,如今都成為他們的罪證了。萬一漢武帝秋后算賬,以他們的罪行必死無疑。
馬何羅與馬通二人商量后,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刺殺漢武帝。如果成功他們就起兵謀反,如果失敗自然是死無葬身之地。對于馬何羅和馬通而言,此舉也算是一場豪賭了。但二人的密謀金日磾已經有所察覺,對于二人的行動也特別關注。
馬何羅行刺當日,將尖刀藏于袖內,天還未亮之際,潛入林光宮行刺。漢武帝當時尚未起床,很可能仍在熟睡。馬何羅從東廂房進入宮殿時,被守在宮門口的金日磾發現,本就對他有所防備的金日磾跟了上去。馬何羅因為行刺而慌亂,在行進過程中不慎被御琴絆倒。金日磾見狀飛撲過去,將馬何羅控制住。
二人撕扯之間,金日磾高聲大喊:“馬何羅反!”他的喊聲引來護衛,但護衛趕來時,金日磾人高馬大,已經一個人將馬何羅制服,粉碎了這次謀反。金日磾因為此次護駕有功,被封為秺侯。
公元前87年,漢武帝的病情加重,自知時日無多。漢武帝臨終前將金日磾和霍光等一批重臣叫到床前囑咐后事。漢武帝當時心中最惦記的人當屬年幼的太子劉弗陵。一來是因為劉弗陵年幼,需要有重臣輔佐。二來是燕王劉旦一直對皇位虎視眈眈,必須要有可靠的大重臣幫助劉弗陵,才能保住他的皇位。
漢武帝當時囑咐霍光輔佐劉弗陵,但霍光卻認為自己不如金日磾,提出讓金日磾來輔佐劉弗陵。金日磾一聽,趕緊拒絕,理由是他是匈奴人,如果他擔任首輔,漢朝會被匈奴人輕視。這番話確定了霍光的首輔之位,也證明了金日磾對漢朝的忠心。正因為有了金日磾的這番謙讓,令霍光深為感激,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金日磾的兒子金賞。公元前86年,金日磾病逝。
關于金日磾得漢武帝重用的原因,史料之中的記載是“未嘗有過失”,也就是指他辦事穩妥。但這個解釋顯然有些牽強,僅僅因為辦事穩妥,就能讓一個馬奴短時間內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
筆者以為,漢武帝將金日磾從馬奴提拔成朝中重臣,自然有對金日磾欣賞的原因,但這并非主因。金日磾歲渾邪王來降之際,乃是西漢河西之戰取勝之時,這場戰役的勝利,對于西漢而言其實并不容易,若不是有張騫的情報和霍去病的神勇,西漢想要重創匈奴彈劾容易?否則也不會從西漢之初就采取和親換和平這樣委曲求全的政策了。
漢武帝重用金日磾,自然有出于帝王身份的考慮,他希望借此來鞏固河西之戰的勝利果實,這是他重用金日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漢武帝重用金日磾,如同在朝中立了一塊招牌,顯示自己寬仁的同時,也在向匈奴釋放一個信號——投降西漢不會受到任何歧視,反而還會得到禮遇。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漢武帝想要達到他的目的,人選有很多,至少不止金日磾一人。金日磾之所以為馬奴時、為官時,無論官位發生怎樣的變化都謹慎為人,謙恭處事,正因為他看透了這一點,明白自己可以被替代。
正因為金日磾能夠認清形勢,看清楚自己的身份,時刻維護皇權,忠于漢朝。在漢武帝賜貌美宮女時能夠恪守己身,在漢武帝遇險時能夠挺身而出,在自己有機會升為“國丈”和“首輔”時懂得急流勇退,這才能夠維護了金家的富貴一直延續了百余年之久。
金日磾除了“弄兒”以外,還有兩個兒子,分別是金賞和金建,兩人雖然沒有什么功績,但好在憑借父親的爵位一直在朝廷混得不錯。尤其是金賞,深得父親的處世之道,在霍光謀反之時,果斷休妻自保,成了那場風波當中未受波及之人。
前文提到了金日磾的弟弟今倫,他的兒子(金日磾的侄子)金安上頗為不俗,憑借自身的本事獲得侯爵,其子孫后代也多為官。
從金日磾封侯算起,至王莽篡漢時復用金氏后裔,一共歷時130余年,歷經7朝。史學家班固也不禁贊嘆金氏為“七世內侍,何其甚也”。可見,金日磾家族的發展在歷史中也屬少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金日磾當年為官時謹慎行事,忠于漢朝,審時度勢才得以保金氏家族百余年富貴。
據傳,東漢末年京兆尹金祎、武陵太守金旋很可能也是金日磾后代,如果真是如此,金氏家族享受富貴的時間可能就要更長了。從匈奴王子成為落魄亡虜,又從馬奴成為托孤重臣,并延續了家族百余年富貴,這樣的人生實在傳奇,他的處世之道也非常值得后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