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色”亦稱“原色”,是指不能通過其它顏色混合調配而得到的最基本的顏色,所以對于“原色”,自然就不是“得到”的,而是人為定義的。那我們平時常說的“三原色”,又是如何定義的?為什么偏偏選擇這三種顏色而非其它顏色?這其實源于人體肉眼對光線的響應。
人的眼睛內通常具有三種類型的視錐細胞(S、M、L),分別能對不同范圍波長的光進行響應。S視錐細胞會對波長在400-500nm范圍內的光進行相應,峰值出現在420-440nm處(藍紫色);M視錐細胞會對波長在450-630nm范圍內的光進行相應,峰值出現在534-555nm處(綠色);L視錐細胞會對波長在500-700nm范圍內的光進行相應,峰值出現在564-580nm處(黃綠色)。
人的S、M和L類別視錐細胞對單色光譜***的歸一化響應光譜|圖源:***
若現在要找出三種顏色,能夠分別使其中一種類別的視錐細胞的響應強度遠高于其余兩種,那么紅、綠、藍將會是最佳的選擇,故將此三色定為原色。
當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時,會產生其他顏色,在不同的色彩空間系統中,有不同的原色組合,可以分為“疊加型”和“消減型”兩種系統。
“疊加型”原色系統中通常包含光源投射時所使用的色彩,以紅色、綠色、藍色作為原色(亦稱為“三基色”)。若將此三原色的飽和度均調至最大并且等比例重疊時,則會呈現白色。這套原色系統常被稱為“RGB色彩空間”,亦即由紅(R)綠(G)藍(B)所組合出的色彩系統。
消減型原色系統|圖源:***
“消減型”原色系統中通常包含反射光源或顏料著色時所使用的色彩,以黃色、青色、品紅作為原色,聰明的你肯定已經發現,這三個顏色正是“疊加型”原色系統中三種原色兩兩混合后產生的。在傳統的顏料著色技術中,通常以紅色、黃色、藍色作為原色,而現代基本都已采用“消減型”原色系統。若將此三原色的飽和度均調至最大并且等比例混合時,理論上會呈現黑色,但實際上由于顏料等原因呈現的是濁褐色。正因如此,在印刷技術中往往會加入第四種原色——黑色,其與前三種原色組成了“CMYK色彩空間”,即由青(C)品紅(M)黃(Y)以及黑(K)所組合出的色彩系統。
回答:Eric
編輯:yr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