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1,勞動領域大大小小新聞事件不斷。圍繞勞動者關注焦點,我們篩選出10個在輿論場廣泛傳播的熱詞——共同富裕、勞動創造幸福、工人教授、技能出圈、新就業形態、延遲退休、靈魂砍價、雙減、三孩、取消大小周,并加以闡釋,與讀者分享。
一些熱詞反映出人們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呈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勤于創造、勇于奮斗,用勞動創造幸福;彈性實施延遲退休,增加個人自主選擇提前退休的空間;高技能人才獲評“工人教授”,技術工人有了更多盼頭和奔頭;“靈魂砍價”再現,讓更多人受益于醫保;期待更多勞動者憑技能出圈,用技能圓夢……
一些熱詞折射出勞動者的職場焦慮: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如何保障;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后,女性生育權和平等就業權如何更好兼顧;“雙減”之下,數百萬教培從業者該何去何從;取消大小周后,“周末自由”能否實現……
這些勞動熱詞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著勞動狀態和內心情緒。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熱詞也將不斷變化。不過,奮斗是永恒的主題。新的一年,期盼勞動者們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通過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共同富裕
釋義
2021年8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明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
觀察
目前,我國進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做大蛋糕”,還要“分好蛋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數量已經超過2億人,他們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人認為,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過程中,要提高技術工人工資待遇,同時促進企業收入分配積極向一線職工傾斜。
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實現共同富裕沒有捷徑,要鼓勵勤勞創新致富,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致富本領。征途漫漫,惟有奮斗!
勞動創造幸福
釋義
“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在202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總書記向廣大勞動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希望廣大勞動群眾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事業。
觀察
***總書記向全國廣大勞動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是對億萬職工群眾的巨大鼓舞。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今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成就、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一代代勞動者,用拼搏奮斗實現人生夢想,以愛崗敬業為國家發展添磚加瓦。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
站在歷史交匯點極目遠眺,我們深知:實現奮斗目標,開創美好未來,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需要每一個追夢人不斷奔跑、真抓實干。隨著社會分工日益精細,每個人都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感受快樂,創造幸福生活。
靈魂砍價
釋義
“你們是不是已經盡到最大努力了?”在2021年的醫保目錄藥品談判現場,靈魂砍價的“名場面”再現。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反復跟企業談判代表砍價,可謂傾盡全力,引得網友廣泛點贊。在此過程中,“70萬元一針”的罕見病用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被納入醫保。
觀察
“靈魂砍價”,意義深遠,這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動詮釋。每砍掉一元錢,就能節省相當可觀的醫保基金,從而讓更多人受益。
“每一個小群體都不該被放棄。”談判現場,醫保局談判代表的這句話令人動容。2021年,經“靈魂砍價”進醫保的藥品中,有7種是罕見病用藥。小眾卻昂貴的罕見病用藥納入醫保,給千千萬萬的家庭帶來了希望。
從2019年“4.4元4太多,難聽,再便宜點”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到2020年“降價別跟擠牙膏似的”的抗腫瘤靶向藥,再到2021年的罕見病用藥,越來越多救命救急的好藥降價進醫保,滿足廣大參保人基本用藥需求,極大地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雙減
釋義
2021年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標志著“雙減”政策正式落地實施,重拳整治教育培訓行業,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
觀察
“雙減”之下,一些教育培訓機構暫停招聘,一些機構調整業務,不少教育培訓機構老師的工作因此受到影響。研究人員預估,有300萬到400萬人需要從現有崗位上進行轉崗再就業或轉型再發展。
轉崗再出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幫助教培從業者再就業,北京、海南、廣東、浙江等地有針對性地加強崗位儲備,為需要轉崗改行的人員舉辦專場招聘會,精準推送政策和服務信息。
教培從業者多在35歲以下,接受過高等教育,面臨著轉向素質教育、成人教育賽道,走進學校,跨界發展等多種選擇。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希望他們調整心態,結合自身能力和職業興趣,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新就業形態
釋義
當前,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與標準就業和傳統靈活就業有所不同,新就業形態具有門檻低、容量大、自由度高、靈活性好等特點,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觀察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平臺帶動的就業人數約為8400萬人,同比增長約7.7%。
新業態蓬勃發展的同時伴隨勞動者權益保障的一些短板:勞動關系有待明晰、職業傷害保障有待加強、休息制度有待完善……
為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2021年,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進行研究,全國總工會、人社部等多部門密集出臺一批的“頂層設計”。這些政策指向同一個目標:健全勞動報酬、休息、職業安全等制度,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筑起權益“防護網”,這意味著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邁入了制度化、規范化階段。我們期待每一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都能被溫柔以待。
技能出圈
釋義
又颯又美的“汽修女孩”火遍全網,“職校學生人手2到4個offer”“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未畢業就被搶空”的話題引爆熱搜……2021年,越來越多掌握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憑技能“火”出圈,讓更多人看到,走技能之路,同樣能成就精彩人生。
觀察
2021年夏天,長相甜美的“汽修女孩”深圳職校學生古慧晶,在廣東省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機電維修賽項目中斬獲一等獎后,意外出圈,用實力證明,技能有多高,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
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越來越多人和古慧晶一樣,成長為憑技能吃飯的勞動者,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不過,另一個現實是,高技能人才僅有5000多萬人,技能人才總量仍然不足。技能人才需求旺,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緩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計。
《“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大力開展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強化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期待更多身懷絕“技”的勞動者靠技能出圈,用技能圓夢。
三孩
釋義
2021年5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為鼓勵生育,多地普遍提出延長產假和陪產假、增設育兒假等措施。
觀察
怕就業歧視、養不起、教不好,成為影響不少職場人士尤其是女職工婚育決策的重要因素。三孩政策出臺后,一些職工擔憂:若女職工生育的種種權益成本增加,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可能加劇。
有人認為,從鼓勵生育和保障勞動者就業權兼顧的角度出發,應該在***、企業和家庭中間建立一套生育成本分攤機制,對雇用女性較多的用人單位給予政策優惠。同時,還應倡導性別平等、責任共擔的新型家庭文化。
現代育兒越來越科學化、精細化,生育成本、養育成本、教育成本花費不低。這就要求政策不僅鼓勵“生”,還得保障“育”,要擴大普惠型托育服務供給,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讓育齡職工想生、敢生、能生。
取消大小周
釋義
大小周在互聯網行業較為常見,是指一周休息一天,下一周休息兩天,再下周休一天,接下來的一周休兩天,如此單雙休循環的上班方式。2021年,多家互聯網“大廠”陸續取消大小周,職工欣喜不已:“周末自由”要實現了嗎?
觀察
大小周流行,是互聯網行業快速擴張的產物,其背后是加班文化的盛行。實行大小周,意味著每周有5.5個工作日。早期,一些處于初創階段的企業,為快速占領市場,開始實行這一制度,并為這種加班方式披上“奮斗”的外衣,許以分紅、配股等。
事實上,實行大小周加班,不僅有損勞動者身心健康,還會降低工作效率。一項調查顯示,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后,人們的績效和生產力普遍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
崇尚奮斗無可厚非,但并不意味著要大小周加班。謀求企業發展、塑造企業文化必須守住不違反勞動法規定、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底線,應通過不斷創新、提高效率,激發勞動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尋求勞動雙方利益平衡、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工人教授
釋義
2021年1月,我國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推進職稱與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有效銜接,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和職業資格考試。一些高技能人才因此獲評正高級工程師,即“教授級高工”,成為“工人教授”。
觀察
長期以來,我國以學歷和身份為界,將技能人才和***技術人才分割開來,執行兩套不同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技能人才按照五級工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技術人才沿用***技術職稱體系獲評技術員、助理工程師、中高級工程師等。二者互不相通。
在這一體系下,技術工人獲評高級技師后,即觸到職業發展的“天花板”。這不僅造成“藍領”“白領”收入的差距,還阻礙了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人社部公布的2020年企業薪酬調查信息顯示,90%擁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才年工資為28萬元,而90%高級技能及以上技能人才年工資僅14.56萬元。
“工人教授”的出現,意味著職業技能認定和***技術職稱評審之間的梗阻被打通。這將拓寬技術工人成長成才道路,激發廣大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學技術、學技能的積極性,培養出更多、更高質量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延遲退休
釋義
延遲退休即延遲退休年齡。2021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觀察
延遲退休,足音漸進。
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這個規定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根據當時的人均預期壽命、勞動條件等諸多因素確定的。
如今,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退休年齡總體偏低的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了,這不僅難以適應老齡化發展趨勢,還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有學者認為,延遲退休改革不會“一步到位”,不會搞“一刀切”,更不會“齊步走”,而是采取漸進式改革,用較小的幅度逐步實施到位,每年延遲幾個月或每幾個月延遲1個月,同時增加個人自主選擇提前退休的空間,與現行退休政策平穩銜接。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