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楊益瑩文/圖
“全面三孩”政策實施后,不孕不育、高齡生育困難問題突出,輔助生殖技術被更多人關注。
在不少醫院里,生殖醫學科已經成為最熱門的科室,每天來這里的患者絡繹不絕。而胚胎師?作為生殖醫學科的“心臟”,對試管嬰兒的成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身居幕后,他們卻鮮少被關注和提及。
“全面三孩”政策實施后,胚胎師的工作量是否變大?“生命工廠”是如何批量產娃的?不同患者的***和卵子,胚胎師會不會弄混?河南商報記者走進生殖醫學科胚胎實驗室,揭開胚胎師的神秘面紗。
【“全面三孩”政策后,冷凍胚胎復蘇的患者明顯增多】
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南院區,生殖醫學樓是承載著許多家庭希望的地方。
如果在上午八九點來到生殖醫學科二樓診室,你會看到,患者把電梯和走廊圍得水泄不通。
而在六樓的胚胎實驗室里,胚胎師們的忙碌從早晨六點鐘就開始了——他們要開始每天的安全核查,從胚胎實驗室的大環境到安放胚胎的培養箱,從存放試劑的冰箱到工作站的正常運行。
方方面面都要經胚胎師嚴格核查,確認一切正常后,才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劉艷麗是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的一位副主任技師,主要負責胚胎的冷凍復蘇。
(胚胎師劉艷麗即將進入胚胎培養室)
?“三孩政策后,來進行冷凍胚胎復蘇的患者明顯增多。很多之前沒有想過要二胎、三胎的家庭,都想趁著年輕再試一試。”劉艷麗說。據介紹,在這里做試管嬰兒的夫妻平均年齡是32.8歲,年紀最大的女性是48歲。
這些家庭都是之前在醫院做過試管助孕的,他們已經完成了試管嬰兒前期最關鍵的胚胎培養階段,尚有冷凍的胚胎在液氮罐中保存。接下來只需要胚胎師們上場,喚醒一個個沉睡的小生命。
劉艷麗的工作也變得異常繁忙,她的工作以秒計時,每天都在爭分奪秒,“多的時候一天要冷凍200多枚胚胎。”
(劉艷麗正在檢查液氮罐)
?也正是經過她和同事們的巧手,一枚枚冷凍著的胚胎現在滿血復活,給更多的家庭帶來幸福和希望。
【胚胎師的日常:“流水線”作業,一年換一副眼鏡】
在胚胎實驗室的“生命工廠”里,劉艷麗只是試管嬰兒流水線上的一個環節。
這里擁有一個22人的胚胎師團隊,他們按部就班,緊密協作。?
(胚胎師張建瑞正在進行第二代試管嬰兒授精操作)
?根據工作需要,胚胎師們被劃分為不同的崗位:胚胎觀察崗、撿卵崗、***處理崗、授精崗、胚胎移植崗、胚胎冷凍崗和胚胎復蘇崗等。
每天天還未亮,胚胎實驗室里微亮的燈光下,胚胎師們開始認真有序地觀察胚胎,從受精到卵裂,從卵裂到囊胚。每一枚胚胎都經胚胎師的手。
當看到形態佳的胚胎時,他們會感到由衷地高興;當看到胚胎長勢不好時,他們就像著急自家孩子不好好吃飯一樣。
胚胎實驗室的工作,并不是單一進行的,而是多崗位、多種類、多形式并行。?
(胚胎師正在實驗室里忙碌著)
?這邊的胚胎師觀察胚胎,那邊的胚胎師已開始取卵手術。每一枚卵子都是胚胎師從顯微鏡下觀察多個視野從卵泡液中吸出的,而每一管取出的卵泡液都要經過胚胎師在顯微鏡下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旋轉反復多次觀察。針對卵泡較少的患者,取卵困難的患者,胚胎師更是慎之又慎。
而負責受精的胚胎師,往往在顯微鏡前一坐就是一下午,經常為了保證受精的最佳時間而錯過吃午飯。
張建瑞是醫院生殖醫學科的副主任醫師,主要負責授精崗。長年累月地盯著顯微鏡,讓他的鏡片上滿是磨損,“一年更換一副眼鏡”是他的標配。
【工作必須?零失??誤?,胚胎師們都有強迫癥】
在胚胎實驗室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里的醫生都有強迫癥。
張建瑞被同事們稱為強迫癥的“天花板”。
他的強迫癥已經嚴重到自己一個人無法下班的情況,“必須得有同事和我一起檢查完實驗室所有設備,我倆同時操作,我才能放心。”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因為胚胎實驗室工作的特殊性,實驗室內的每一項工作都是雙人核對進行。
為的就是保證每一枚卵子、每一個***零差錯、?零失??誤?結合。這也是為什么這里的醫生都有職業病,強迫癥。
尤其是在***的優化處理環節,不僅雙人核對,還會有電子核對系統同時進行。
胚胎師們在工作的每個環節嚴格審核,認真對待,確保無誤地處理好每一份***和卵子。
“我們的工作必須零失誤。如果出現錯誤,將會影響患者一生幸福,甚至導致家庭的破碎。”張建瑞說。
這種嚴謹已經影響到了醫生的生活。張建瑞坦言,有時候明明知道自己已經做過一件事情,但是就是不放心,還是需要多次核對確認。
從業十余年,張建瑞和劉艷麗都已經是“老手”了。但是卻從來不敢放松片刻,只要一走進實驗室,腦子里那根弦就緊繃著。
【患者帶著錦旗來,卻不知道感謝誰,他們是幕后英雄】
胚胎師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胚胎可以生長發育良好,讓患者成功妊娠,這樣他們的壓力也會有所減少。
如果遇到疑難病例,胚胎師們則徹夜難眠。因為受精不好,又或是因為胚胎發育不好,胚胎師們能一改往日儒雅姿態,在辦公室開會討論,深入研究,激烈場面堪比比賽現場。
而作為幕后英雄的他們,早已習慣了在背后默默付出。因為不孕患者接觸的多是生殖醫學科醫生,到了實驗室環節,都是交給胚胎師團隊來全程操作。
因此也有許多患者在成功懷孕以后,想要感謝這些幕后英雄,卻不知道要找誰。
(時隔17年,曾經的患者再次來到醫院向醫生致謝)
?這個時候,也是胚胎師們最有成就感和感動的時候。
張建瑞說:“有的患者成功以后,突然就帶著錦旗,抱著孩子來了,對我們團隊表示感謝。我們心里真的很感動。”
而就在一周前,時隔17年,一位53歲的母親帶著自己的雙胞胎女兒來醫院送錦旗。感謝自己當年的“送子觀音”,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名譽主任、主任醫師王興玲。
(當年的試管嬰兒小姐妹如今已經亭亭玉立)
?看著兩個小姑娘已經長得亭亭玉立,生殖醫學科的全體醫務人員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悅和振奮。正是醫生和胚胎師的通力合作,才讓一個個小生命在這里誕生,為千家萬戶送去生的喜悅和希望。
一面錦旗,一聲感謝,一份患者給予的信任,讓胚胎師們帶著使命,甘愿用一生去守護。
(河南商報編輯施尚景呂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