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卉市場,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介紹說:這個是從某某國引進的“稀有”品種,有哪些哪些的優勢,商家在介紹過程中還透著自豪。
但是人們不曾想過,
某些物種的引進,
如果控制不好,
很可能會形成災難。
“引進物種”為何會引起災難?
一些國外物種進入我國之后,由于氣候土壤條件合適、缺乏天敵等原因,大量瘋狂生長,擠占我國原有物種的生存空間,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這就是所謂的外來物種入侵現象。
我國具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適宜的氣候條件,這些都為外來入侵物種的肆意蔓延和擴張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從巴西遠道而來的美洲斑潛蠅,1993年首次在海南出現,1994年在云南和浙江就有報道了,1996年在內蒙古發現,到2003年就遍布我們國家的大陸地區。
這些外來生物給原本的生態系統造成很大的震動。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同時,迅速蔓延的外來物種極大地擠占了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使我國原本的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生態系統不可逆轉,因此給我國造成的生態損失難以估量。
所有的外來生物都是“入侵物種”嗎?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來的生存地,經過自然的或者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并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者生態災難的過程。
對于特定的生態系統與棲息環境來說,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來生物,但是外來生物與外來入侵物種并不是一個概念。
外來物種入侵到新的地區后通常會有三種可能:
一是因為不適應環境而被淘汰。
二是因為新環境中存在天敵及競爭者而被控制住。
三是因為缺乏天敵及競爭者而失去控制,大量繁殖增長,破壞原有生態系統,降低物種多樣性。
入侵后能夠造成危害的外來物種被稱為外來入侵物種。
“臭名昭著”的外來物種有哪些?
據統計,我國發現了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小農給大家例舉一些曾造成重大危害的:
紫莖澤蘭:
原產于墨西哥,自19世紀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在世界各地引種后,因其繁殖力強,已成為全球性的入侵物種。
大約20世紀40年代紫莖澤蘭由中緬邊境傳入中國云南南部,現云南80%面積的土地都有紫莖澤蘭分布。西南地區的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都有分布,大約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向北和向東擴散。
天然草地被紫莖澤蘭入侵3年就失去放牧利用價值,常造成家畜誤食中毒死亡。
非洲大蝸牛:
上個世紀30年代在福建廈門被發現,主要是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的飼料等用途,后逃逸為野生。其卵體和幼體隨觀賞植物、木材等迅速傳播,可咬斷各種農作物的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可謂“吃遍天下無敵手”。
非洲大蝸牛繁殖力強,而且生長速度快,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可活5~7年。為了鏟除這種對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的“害蟲”用盡***,可它依然不時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牛蛙:
牛蛙,俗稱“美國水蛙”,因其鳴叫聲洪亮酷似牛叫而得名。個體碩大,生長快,產量高,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養殖種類。
這種1959年從古巴引進的“盤中美味”,在我國由于天敵較少,它以旺盛的生命力排擠了眾多土生土長的兩棲類動物,使之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同時一些昆蟲種群也受到威脅。
水葫蘆:
這種來自委內瑞拉的水生植物,在引入我國后,卻接天蔽日地大肆生長,不但逼死了水域中原有的水生植物,還先后堵塞了云南滇池和黃浦江的入???,成為我國最臭名昭著的外來入侵物種。
加拿大一枝黃花
“我花開后百花殺”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是菊科一枝黃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北美洲。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華東地區,主要是種植在上海、南京等地。
加拿大一枝黃花自20世紀50年代起,從栽培地逃逸到自然環境,成為雜草。到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一枝黃花已呈擴散蔓延態勢,上海、江蘇多地的河灘、路邊、疏林下、果園、苗圃等區域廣泛分布。
目前,在我國安徽、湖北、河南、浙江等多地都發現了加拿大一枝黃花,并已對當地生態系統形成一定的危害。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王瑞副研究員在采訪中表示,“加拿大一枝黃花根狀莖發達,種子小、產量高,極易隨風力、水流、物流、車輛等擴散傳播,一旦定殖就很難根除。”這也就是為何前不久加拿大一枝黃花被“全網通緝”的原因。
在野外發現“外來物種”應該怎么做?
專家呼吁大家要多了解外來入侵物種、重視外來入侵物種,積極參與到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監測和防控工作中來。
一旦發現身邊有不認識或新出現的動物、植物、微生物時及早向當地有關部門報告,讓***人員進行鑒定和治理,避免再次傳播擴散,為降低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實現治早、治小的防控目標貢獻力量。
-End-
關注小農,和小農邊吃邊追溯果蔬的人文歷史,探尋植物文化,從植物界中尋求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