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網球比賽——打還是不打?對于很多網球運動員來說,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正變得復雜,其中摻雜著越來越多的考量因素。
刪繁就簡。無論是出于何種復雜的考量因素,我們只需關注這個問題的最終選擇。因為,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選擇。
為了參加奧運會,有的運動員能苦心準備四年或更久,甚至人生目標就是參加奧運會,這些人將奧運獎牌視如拱璧。而另一些人則將奧運會視如敝屣——奧運會?***嘛要去參加,還不如在家歇著好。
翻翻過去20多年的奧運會網球男女單打冠軍名冊,你就會發現很多不太熟悉的名字。麥齊日、羅塞特、卡費爾尼卡夫、卡普里亞蒂、普伊格……這些都是奧運會男女單打金牌獲得者,大多數人對他們缺乏了解,或者說了解程度遠不及那些大滿貫冠軍。
奇怪的是,奧運會四年一次,大滿貫則是一年四次,贏得奧運金牌應該比大滿貫更難——我們對大滿貫冠軍耳熟能詳,為何卻記不住那些奧運會冠軍們?
如此想來,不光是網球運動員們對大滿貫和奧運會厚此薄彼,很多的網球迷們也同樣如此。
看重大滿貫和輕視奧運會,這種現象或僅存于局部,又或是某類人群的偏見。而就單個的球員而言,情況則會有明顯的差別。
德門蒂耶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網球女單冠軍,她曾解釋過為什么對俄羅斯人來說,奧運會意義如此重大。
“問問莫斯科街頭的普通人,誰贏得了法網或澳網,他們很可能一臉茫然地看著你。如果你問他們誰獲得了奧運金牌,大多數人對奧運冠軍的名字脫口而出。”德門蒂耶娃說道。
德門蒂耶娃職業生涯共贏得16個巡回賽單打冠軍,她在四大滿貫中都曾至少打入半決賽,2004年法網和美網打入決賽,最高世界排名是第三,而她最引以為傲的就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贏得女單銀牌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贏得女單金牌。
“我認為大滿貫根本無法與奧運會相提并論,因為后者的規模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奧運會是為自己的祖國而戰。”德門蒂耶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贏得金牌后說道。
在1924年巴黎奧運會之后,網球就不再是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直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才得以恢復。網球與奧運會疏離了64年之久,導致的結果就是:球員們對奧運會普遍感到陌生甚至排斥,有人認為參加奧運會的都是一些水平較低的業余愛好者,它不應該與職業網球相提并論。
其后,隨著參賽人數和水平的提升,奧運會逐漸吸引了一些頂尖的網球運動員參加,包括阿加西、納達爾、穆雷、海寧、達文波特、大小威等都成為了奧運會單打冠軍。
在翻閱過去20多年奧運會網球的金銀銅牌獲得者名單時,你還會有另外的發現——有很多是來自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球員。1988年以來,共有13位來自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球員登上了奧運會男女單打的領獎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顯然與歷史和政治因素有關。
在冷戰時期,部分較為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期望能超越西方發達國家,體育具備天然的勝負屬性,于是就被一些國家視作為超越對手的工具或標志。在這一思想導引下,不少東歐國家開始大力培養冠軍,從田徑到游泳,從體操到冰雪運動,***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大張旗鼓地表彰獎勵那些為國爭光的冠軍們,以他們為榜樣在全社會倡導為國奮斗的價值觀。
這樣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相較于那些傳統的西方發達國家,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歐網球運動員往往更熱衷于參加奧運會,他們認為奧運金牌比大滿貫冠軍更重要,能代表祖國出戰,能為祖國贏得金牌是莫大的榮譽。
奧斯塔彭科來自于拉脫維亞,她在2017年奪得法網女單冠軍。今年東京奧組委要求每個國家在入場時確定男女兩位運動員作為旗手。“我真的,真的很高興能參加奧運會,”奧斯塔彭科在得知她將擔任本國旗手時說道。“我喜歡代表我的國家,一如既往。我從15歲就參加聯合會杯,我從未錯過任何一次為國效力的機會。”
德約科維奇在贏得溫網之后對媒體說,他去參加東京奧運會的可能是五五開。前些日,這位同樣來自東歐的世界第一說:“我最近遇到了布蘭卡·弗拉西奇(克羅地亞著名跳高運動員),她告訴我說將來人們不會記得看臺上是否有觀眾,只會記得誰贏得了獎牌。”
在最后一刻,德約科維奇決定飛赴東京參加奧運會。在去東京之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德約科維奇說:“職業球員大部分時間內都是為自己打球,很少代表國家參賽,此次能為國效力是我最驕傲的事情,我去東京的目標就是為祖國贏得金牌。”
除了國家和民族情結,還有的人參加奧運會是來自于家庭傳承。西西帕斯的外祖父曾在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上為前蘇聯奪得足球金牌,庫茲涅佐娃的母親曾贏得過女子自行車冠軍,斯瓦泰克的父親曾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代表祖國參加賽艇比賽。
相比這些看重奧運會的東歐國家,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也對奧運項目非常重視,國家的帶動也使得球員們看重奧運會。比如,兩次為國贏得奧運金牌的穆雷就非常熱衷奧運會,他在職業賽場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前,都是先在奧運會上奪得金牌。或者說,奧運奪金為他奪得大滿貫開了好頭,增加了自信。2012年倫敦奧運會奪得冠軍,被穆雷視為“一生中最重大的勝利”,其后他在美網奪得了首個大滿貫冠軍。
現世界第一澳大利亞球員巴蒂表示,她知道奧運會對家鄉的人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我認為代表你的國家是最高的榮譽,你在為更崇高的東西而戰,當你在球場上比賽時,身后有很多人為你感到自豪,這不僅為了贏得勝利,更重要的是關乎態度。”
說到態度,也有一些人與巴蒂的態度截然相反。美國球員奎雷伊自2008年以來就從沒有代表國家參加過奧運會,他對奧運會的態度是一貫而明確的。
“我的很多朋友甚至都不知道網球是奧運會項目。它被其他運動所掩蓋。我寧愿贏得任何大師賽而不是奧運金牌,所以(奧運會)不在我的考慮范圍內。”奎雷伊在去年澳網期間對記者說。
奎雷伊的上述表態可謂是“直抒胸臆”,他在說出這番話時并沒有考慮到由此造成的影響。更多的網球運動員則選擇巧妙地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畢竟在大庭廣眾之下這么說很容易被貼上“不愛國”“太自私”的標簽。
與奎雷伊態度相近的還有美國球員凱斯。她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銅牌附加賽中輸給了捷克的科維托娃。如果這是一場大滿貫賽事,那么凱斯將收獲價值不菲的獎金和高額積分。“我離獎牌如此之近卻錯失了它,這讓我很傷心,我只得到了一張很棒的紙,上面寫著第四名,所以這很有幫助。”凱斯帶著遺憾和戲謔的口氣說道。
說到本屆奧運會,以下是退賽的著名球員名單,男子方面有:納達爾、費德勒、蒂姆、沙波瓦洛夫、瓦林卡、阿古特、魯德、加林、戈芬、迪米特洛夫、拉奧尼奇、辛納、埃文斯、奧佩爾卡、伊斯內爾、拉約維奇、德爾波尼斯、馬納里諾、科達、加斯奎特、克耶高斯、佩拉等人。
女子方面則包括:哈勒普、安德內斯庫、肯寧、小威、凱斯、高芙、卡薩金娜、馬爾蒂奇、科斯蒂亞、孔塔、泰希曼等人。
在上面一長串名單中,常見的退賽理由是受傷,也有少數幾位是賽前感染了新冠病毒。受傷是最堂皇冠冕的理由,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則讓人產生猜忌。畢竟,如此多的頂尖運動員退出奧運會,這在田徑、游泳、舉重等項目中是不可想象的。換言之,如果東京奧運會是大滿貫,你能想象得到有如此多的球員退賽嗎?沒有獎金積分、緊張的賽歷、長期的高度的職業化帶來集體觀念的缺失,這也許才是退賽首要的、真正的原因。
昨天傍晚打完網球回家時,我無意間抬頭看了一眼天空,驚訝地發現西邊是火紅的晚霞,東邊卻是藍天白云。在同一時刻的同一片天空,兩邊竟呈現兩種完全不同的景致,這正如網球運動員們對奧運會兩種迥異的態度。(來源:網球之家作者: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