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劉潤”公眾號,和170萬讀者一起洞察商業本質,歡迎訂閱)
在一場會議里,一次溝通里,你幾乎必然會涉及到三件事,那就是:
提問、回答、給建議。
這三個問題應該怎么來處理?
我們來聊聊。
—1—
提問
首先,提問的心法是好奇。
什么意思?
我們先來看兩組問題。
“你為什么不這樣做?”
“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這類問題,背后往往隱藏著埋怨和責怪。
問出來,非但得不到想要的回答,只會讓對方開啟防御模式,然后反擊你。
這叫反問、質問,不叫提問。
“你了解我這個行業嗎?”
“你知道怎樣減肥最有效嗎?”
對方大概率,可能不知道。
于是你開始滔滔不絕,自問自答:
“我們行業主要有三種業態,都有......”
“我知道有好幾種減肥***,特別有效,我給你講講。”
這種問題,叫設問,也不是真的在提問。
你這是以請教之名,行指教之實。
“為什么明星老是容易出問題,動不動上熱搜?”
“為什么你公司就沒有能力很強的員工呢?”
這類“為什么”問題,已經暗藏假設,預設判斷了。
直接會引導對方去找原因,而忽略問題本身是不是事實。
明星真的容易出問題嗎?
你公司真的沒有能力強的員工嗎?
不一定。這只是提問者自己的觀點而已。
這叫預判、預設型問題。
這些,都不是好問題。
而一個好問題,是具有建設性的,富有創造力,真誠而***的。
這要求我們,滿懷好奇地去提問。
我是真的好奇,“你的人際關系處理的真好,你都是怎么與人溝通的?”
“你們公司是如何招聘員工的?今年的目標怎么定出來的?又是怎么去考核的?”
“新能源車的未來如何?”“太空旅行的核心技術是哪些?”
“阿里和騰訊如果互通生態了,會怎樣?”
這些,我是真的好奇。
好奇的心法是,我想知道東西,我想獲得新知,而不是我想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告訴你東西。
是我想獲得,而不是我想輸出。
是我想請教,而不是我想指教。
這樣提問,才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讓人不斷思考、真正學到東西,甚至獲得洞見。
—2—
回答
怎么回答問題?
這還不簡單,問什么答什么啊。
沒錯,回答的心法就是,直接回答。
就這么簡單?
對,簡單。但往往很多聰明人,卻做不到。
為什么?
有時候,因為聰明,我們容易去揣測對方問題背后的問題,猜測對方的動機。
我舉個例子。
經理:小張,公司最近業績如何?
小張:公司二季度銷售額是1億,利潤300萬。現金流5000萬。昨天股票收盤價是每股17塊。
經理:然后呢......
小張:噢,好像還有一些特別虧損的部分,扣稅之后,利潤是180萬。利息還支出了5萬。
經理:所以呢?
小張:額,還有,我們現在的銷售成本是......
經理:我是問你“業績怎么樣?好還是不好?是增長了還是下滑?”
小張:哦!似乎是漲了不少。
經理:好的,有上漲就是了,我知道了。
小張的回答,給出了一堆很詳細的數字,看似對公司業績了如指掌,但實際上數據之間沒有對比,也完全沒有傳遞經理想要的信息。
他在揣測,“經理為什么問我這個問題,是不是想考察我最近有沒有偷懶?”
于是,他先展示了自己對數字的熟悉度,而繞開了真正的問題本身。
再比如,老板問:“今天公眾號關注人數漲了嗎?”
直接回答:“沒漲”,或者“漲了200”,就結束了。
別說,“其實我們每周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有的時候會漲,有時不漲。”
你就直接回答我,多少個。
這叫做直接回答問題。
回答者常常不關心問題,而去關心提問者的動機,他為什么問我這個問題。
然后去回答動機,反而繞開了真正的問題。
思考動機,是因為我們心中缺乏安全感。
不要試圖回答問題背后的問題。
而且,有時我們不僅是揣測對方的本意,甚至會為了給對方留下好印象而自我保護。
比如,有人問:“你們公司有多少人?”
你不要想,“他問我多少人,是不是覺得我公司小。”
然后,你不直接回答“人數”這個問題,而是回答說:
“一個公司其實最重要的是能力”,“一個公司最重要的是影響力”。
“我們曾經做過這個,做過那個”。
這全是廢話,你干嘛要揣測提問者,又為什么要有偶像包袱。
你就告訴他,“我們公司有13個人”。
如果他真的認為你公司很小,那就讓他這么認為。
君子自污,把優越感留給別人,你就會活的很自如。
也放下那種執念,那種要留下一個好印象的執念。
在一個信息透明的公司里面,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應該鼓勵正面回答問題。
談到任何的問題,就直接回答。
如果有錯誤,就立刻改正。
不要因為聰明、優秀、有偶像包袱,而增加自己的溝通成本。
培養這種直接的溝通文化,效率會大大提升。
—3—
給建議
給建議,心法是滿懷關愛。
“你應該這么做,那么做是不對的。”
明明是給建議,但我們很容易講著講著進入一種狀態,一種批評別人的狀態。
但這不是你的初衷。
你的初衷是期待他改變,希望他提高,希望對方好的。
如果你心中裝著關愛,你可以這樣說:
“我有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給你講講看。”
“我分享一個觀點給你”,“我拿個東西給你”。
“我給你”,而不是“你應該”、“你是錯的”。
給建議,最怕的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
一給建議,就像訓孩子。
注意,給建議,不是一個證明我比你強的機會。
給建議,我是來解決問題的,我是來幫助你的,我是希望你成長的。
同時,接受建議的人,也應該心懷善意。
聰明人,優秀的人,有時很難接受別人給你建議,因為你心中有一種不可被挑戰的優越感。
“你的建議,我早就考慮到了,我早就知道了。”
“我其實早想到了”,你其實想說的是我比你聰明。
“你說的這個,我為什么不做,是因為......”面對建議,總是去解釋,也是在試圖維護自己的正確性、優越感。
不要解釋,先聽,維護別人的善意。
給建議,記住,滿懷關愛,釋放善意。
接受建議,就像照鏡子,不斷地照鏡子。
記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最后的話
如何提問、回答、給建議?
這三個溝通問題怎么處理?
帶上這3個心法:
1,提問的心法是好奇。滿懷好奇才能激發創造力。
2,回答的心法是,直接回答。降低溝通成本,效率大大提升。
3,給建議,心法是滿懷關愛。同時,擁有海納百川的心態,接受建議。
這3個心法,不僅適用于會議溝通、私董會,也能用在公司內部溝通、日常溝通等等場景。
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