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沒有多久遠的歷史,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一直默默無聞。其實石家莊這座城市雖然嶄新,卻并不能說明石家莊周邊的地區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定古城,子龍故里歷史悠久,井陘更是韓信"背水一戰"的古戰場。中山古國的遺址歷經數千年風雨,還有很多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地方罄竹難書。
不過要說到美食,似乎石家莊真的是不值一提,就連石家莊人都認為是當地美食的牛肉罩餅其實也是源于保定地區。不過有一樣美食出了石家莊幾乎難以找到最正宗的,更是石家莊人對于味蕾重要的記憶。這就是"缸爐燒餅"。
起源相傳西漢初年缸爐燒餅就起源于民間,到了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至石家莊井陘附近的山里,饑寒交迫,可以說是窮途末路,當地百姓拿烤好的燒餅給劉秀吃,接山間的清泉解渴,歷經數日躲過王莽的追殺,最終建立了東漢王朝。后來為了紀念這段佳話在此修筑"護國寺",劉秀藏身的洞窟命名"劉秀洞",打造缸爐燒餅的師傅被劉秀接到宮里繼續為光武帝烤制美味。這就是缸爐燒餅最早的記載,在石家莊井陘、鹿泉一帶技藝代代相傳,保留至今仍然是一道美味。
***說起缸爐燒餅的***,最講究的應該是這口"缸"。經過獨特的工藝,讓這口缸有足夠的耐火性,烤出的燒餅不糊且光滑。從缸的上面向下望去,深不見底,但是在整個爐壁上充滿了凹槽,能把燒餅平整的鋪在爐子里。
缸爐燒餅要想做的好,和面就得十分講究,溫水和面,撒鹽增加韌性,一遍遍的搟成面皮,加入適量的油酥,油酥多了就是油酥燒餅,吃起來更加酥脆,油酥少了就更有嚼勁,有的地方還要加上適量的玉米面,讓燒餅的口感更有特色,最后就是灑滿一層白芝麻,出鍋的時候就是金黃里透著雪白,讓人食欲大增。
石家莊人對缸爐燒餅的熱愛不能用語言去形容,有的歲數大一些的一天三頓都離不開缸爐燒餅,早餐要吃上倆燒餅配上一碗豆腐腦或者小餛飩,午餐一碗打鹵面也要吃上一個熱氣滕滕的燒餅,晚餐一碗小米粥,一盤咸菜也少不了缸爐燒餅的身影。而在石家莊的每個角落,每一個石家莊人都會對缸爐燒餅有一段獨特的味蕾記憶。
張營燒餅張營燒餅的名氣在我的認知里那可是太大了,十里八鄉無人不知,從一開始張營大街上三家賣燒餅的到優勝略汰到只剩一家,香酥的味道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每次去買燒餅那可是十分艱難的事情,沒有預約就算是等半天也不見得能買上幾個,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破舊的胡同里時常布滿了烤燒餅的香氣。而這家燒餅的特點就是分量十足,個子很大,價格實惠,當然還有獨特的手法,加入了少許的棒子面,更加酥脆。
西三教市場里的缸爐燒餅如今出于各種原因,也許是環保的要求,也許是手藝的逐漸失傳,能在石家莊城區找到味道不錯的缸爐燒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西三教市場里的缸爐燒餅味道非常不錯,當然也是十分火爆,這就是石家莊人們對缸爐燒餅的熱愛,想吃上這一口,沒有耐心不行,排隊半個小時以上屬于常事,鬧不好排了半天隊還賣完了買不上。
因村順道驢肉旁邊的缸爐燒餅說起順道驢肉算得上是石家莊的網紅美食了,許多人紛紛前來打卡,不過我覺得,驢肉是一方面,而驢肉店門口的缸爐燒餅可以說和驢肉相互成就,把驢肉加到缸爐燒餅里,一口咬下去既有燒餅的酥脆,又有驢肉的醇香,絕對稱得上是人間美味。
鹿泉太平河旁的缸爐燒餅說到鹿泉,有很多人以為缸爐燒餅就是發源于鹿泉,其實不然,是發源于井陘,但是說在鹿泉發揚光大一點不過分,整個鹿泉縣城賣缸爐燒餅的隨處可見,當然味道也有好有壞,在鹿泉太平河西頭有一座勞改隊橋,整個橋的北側遍布著賣燒餅的,寫著井陘燒餅的居多,恰巧橋頭有一家板面,許多人買上燒餅去吃一碗板面,美滋滋。(如今也已經搬遷)
關于石家莊的缸爐燒餅還有很多很多,然而這一道美味卻是無數人的回憶,回憶小的時候買回來燒餅自己只吃帶芝麻的脆皮,剩下的就是父親吃掉,嘴里還說著不愛吃芝麻脆皮,其實難道是芝麻脆皮不好吃嗎?不是,這是一種無言的父愛,也是我們童年的美好記憶。
缸爐燒餅更多的已經不是他本身的味道,而是石家莊人對成長的回憶,對城市變化的記憶。如今工作在外,更是一種思念家鄉的情懷。